錢申伯自海陵避地臨汀聞余北歸相迓于武平賦詩見意二首 其二
我脫鯨波險,
君罹寇盜驚。
暌離四寒暑,
會遇兩蓬萍。
訪舊半為鬼,
問津多阻兵。
衣冠漂蕩極,
風雨自雞鳴。
我脫鯨波險,
君罹寇盜驚。
暌離四寒暑,
會遇兩蓬萍。
訪舊半為鬼,
問津多阻兵。
衣冠漂蕩極,
風雨自雞鳴。
我剛脫離如鯨波般的危險境地,你卻遭遇了寇盜的驚嚇。我們分別已有四年時光,今日相逢如浮萍般漂泊不定。探訪舊友半數已不在人世,詢問路途多遇戰亂阻礙。士大夫們漂泊流離到了極點,雖處風雨之中仍有雞鳴報曉。
鯨波:巨浪,此處比喻兇險的境遇。
罹(lí):遭遇。
暌(kuí)離:分離。
蓬萍:蓬草與浮萍,均為漂泊無定之物,喻指二人漂泊的狀態。
問津:原指詢問渡口,此處指詢問道路。
衣冠:代指士大夫、文人階層。
風雨自雞鳴:化用《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喻指在動蕩中堅守氣節或希望。
此詩約作于南宋初年戰亂時期。錢申伯從海陵(今江蘇泰州)避亂至臨汀(今福建長汀),聽聞詩人北歸,特意到武平(今福建武平)迎接。二人歷經四年離散,重逢時戰亂未息、舊友凋零,詩人感懷時事與際遇,寫下此詩。
全詩以個人際遇映射時代動蕩,通過“脫險”“受驚”“暌離”“會遇”等細節,展現戰亂對士人階層的沖擊,末句“風雨自雞鳴”更升華主題,體現亂世中的精神堅守,是一首兼具紀實性與抒情性的戰亂詩佳作。
兩家兒女對船窗,學語真同乳燕雙。日午夢回成一莞,不知身世在清江。
瓊仙服盡紫金丹,不識人間有歲寒。一笑荒村春似海,載歌淇澳報平安。
空倚梅花說住山,他鄉風景亦相關。北窗人物羲皇上,身與浮云處處閑。
鳳鳳城南楊柳絲,當春裊裊牽別離。古人折贈意偶爾,至今千里傳相思。風吹柳花正西去,黃鸝喚春春不住。落日關河悵遠人,青絲白馬歸三秦。壯年不嘆功名薄,獨將寶劍淹風塵。有時大笑對樽酒,七雄能戰不能守。燕昭之策非遠圖,空使黃金高北斗。君才落落誰見知,且向滄浪隨釣叟。秋來水上煙云重,慎勿濯足驚魚龍。
南園精舍遠塵囂,晏坐松陰暑氣消。鷲嶺云光連古堞,馬江帆影逐歸潮。乍聞金鐸當空斷,遙見珠幡隔寺飄。日晚寒鴉棲欲盡,海風吹月上山椒。
蠻方鋪司老無齒,接官手持一傘子。上衣短小才至脛,頭巾破裂直掩耳。不辭官府遞文書,只怕奸豪索錢米。我時驅車過南鄙,鋪司長跪呼不起。忽聞班軍在后來,倉皇走入叢篁里。
丹白春事了,灌木忽暗園。卷書護岑寂,幽鳥時一喧。起攜無事酒,往扣常關門。豈無素心人,之子不可諼。
西塞山前日落處,北關門外雨來天。南人墮淚北人笑,臣甫頭低拜杜鵑。
激瀨交文渚,列樹間平疇。雙澗緬回合,中隱林廬幽。結駟臺省別,巾車山澤游。停云思彌積,伐木意相求。
月下獨吟時,寒香襲暗衣。直疑春信早,胡蝶作團飛。
借問大將誰,戰骨當速朽。逆節同所歸,水花笑白首。
遠攜尊酒惠山來,夢草情牽對月杯。云際忍聽雙雁別,水邊愁見一帆開。
怨入江云結晝陰,潮痕清淺淚痕深。白頭重見黃泉下,方盡寒燈一寸心。
一方明月可中庭,坐見年芳憶帝京。宿客盡眠眠不得,半山寒色與春爭。
去秋亭館曾招客,幾處張筵到深夕。花竹學成金谷園,池塘倒插錦川石。昨經春雪復來游,古木閒云淡若秋。尚憶歌童唱新調,醉來拍手見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