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宏復有詩來再賦兩篇為報念其往復之無已也故寓意卒章以止之 其一
平生愛竹端自許,欲種千竿滿吾土。
豈知好物不須多,只費東坡數番楮。
酒酣弄筆寫寒姿,一洗丹青空萬古。
我今觀畫已蕭然,矧對吟風如共語。
淵明荒徑便拋官,仲子辭官歸灌圃。
終年端坐飽太倉,更欲此君長傍戶。
亦知兩者固難兼,無那幽懷終不御。
縱教富貴欲何為,不若歸來栽竹愈。
平生愛竹端自許,欲種千竿滿吾土。
豈知好物不須多,只費東坡數番楮。
酒酣弄筆寫寒姿,一洗丹青空萬古。
我今觀畫已蕭然,矧對吟風如共語。
淵明荒徑便拋官,仲子辭官歸灌圃。
終年端坐飽太倉,更欲此君長傍戶。
亦知兩者固難兼,無那幽懷終不御。
縱教富貴欲何為,不若歸來栽竹愈。
我一生喜愛竹子,常以此自許,想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滿千竿翠竹。哪知道好東西不需要很多,就像東坡只需幾張紙就能畫出竹子。酒興正濃時揮筆描繪竹子的寒瘦姿態,這畫作讓自古以來的丹青之作都黯然失色。我如今看這竹畫已覺心境超脫,更何況面對風中竹子仿佛能和它對話。陶淵明因荒徑中的菊花便棄官而去,陳仲子辭去官職回家種菜。有些人整年安坐吃著國家的糧食,還想讓竹子長在自家門口。也知道富貴和隱逸難以兼得,無奈內心的幽情終究難以抑制。縱然能獲得富貴又能怎樣,不如歸來種竹更好。
端自許:常常以此自許。
楮:紙,古代用楮樹皮造紙,故以楮代指紙。
寒姿:指竹子在寒冷中展現的姿態。
丹青:指繪畫。
蕭然:超脫、自在的樣子。
矧:況且。
淵明荒徑:陶淵明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之句,后因荒徑菊花棄官。
仲子:陳仲子,戰國時人,辭去官職回家種菜。
太倉:指國家的糧倉。
此君:指竹子。
無那:無奈。
御:抑制。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處于一個可能面臨富貴與隱逸選擇的情境中,看到竹子的畫作后,引發了對人生選擇的思考,從而創作此詩,表達自己內心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突出特點是借竹抒情、用典豐富。在文學史上雖不一定有重大影響,但體現了古代文人對精神追求和人生選擇的思考。
涼風已裊裊,露重木蘭枝。獨上高樓望,行人遠不知。 輕寒入洞戶,明月滿秋池。燕去鴻方至,年年是別離。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紅芳滿眼斗風流,誰信春來有客愁。 惆悵不干桃李事,故山煙雨憶松楸。
玉欄四面護花王,一段風流似洛陽。 深院不須驅野鹿,只愁蜂蝶暗偷香。
云袂飄搖翠佩環,仙姿綽約紫霞冠。 雖然謫在西風里,合作人間小牡丹。
晴欄看盡柳花飛,一段風情不自持。 若使化為萍逐水,不如且作絮沾泥。
自負孤高伴歲寒,玉堂茆舍一般看。 頑風摧剝君知否,鐵笛一聲人倚欄。
先生樂處少人知,最是生平不皺眉。 身世帝王全盛日,風光伊洛太平時。 畫前勘破先天易,醉后吟成擊壤詩。 高臥行窩吾亦愿,不堪心事類周嫠。
百萬人家井水黃,江南大半田無秧。 乖龍豈是為霖物,貪弄明珠簸日光。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謝。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 蛛忙鵲懶,耕慵織倦,空做古今佳話。人間剛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綠鴨東陂已可憐,更因云竇注西田。 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河極目天。 向夕舊灘都浸月,過寒新樹便留煙。 使君直欲稱漁叟,愿賜閒州不計年。
雨砌風亭長綠苔,壁間題字半塵埃。 城南蕭寺無人跡,幾度曾因送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