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二十八年五溪蠻反馬文淵年六十三矣踴躍請行卒致困敗班定遠久在絕域上疏請歸詞甚切至其略曰臣不敢望至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遂老中朝辛亥季春三日燈下讀此二傳感而賦詩
平生長嘆馬文淵,功業遨游二帝間。
洛社龍飛初有意,嶠南鳶墮不知還。
雖迷槃瓠壺頭路,肯愧祈連冢上山。
政坐不如班定遠,乞身生入玉門關。
平生長嘆馬文淵,功業遨游二帝間。
洛社龍飛初有意,嶠南鳶墮不知還。
雖迷槃瓠壺頭路,肯愧祈連冢上山。
政坐不如班定遠,乞身生入玉門關。
我一生常常感嘆馬文淵,他在光武帝和漢明帝兩朝間建立功業、自由馳騁。當初劉秀在洛陽稱帝時他就有意追隨,后來在嶠南作戰,像那被瘴氣所困的鳶鳥一樣一去不回。雖然他迷失在征討槃瓠的壺頭山之路,但怎會愧對那如祁連山般的冢上之山。只因為比不上班定遠,能請求告老還鄉活著進入玉門關。
馬文淵:即馬援,字文淵,東漢開國功臣。
二帝:指光武帝劉秀和漢明帝劉莊。
洛社龍飛:指劉秀在洛陽稱帝。
嶠南鳶墮:馬援出征交趾,在嶠南(嶺南)時,當地瘴氣嚴重,很多士兵患病而死,馬援也被困,如同鳶鳥墜落。
槃瓠:古代傳說中的南方少數民族首領,這里代指五溪蠻。
壺頭路:馬援征討五溪蠻時,進軍壺頭山,被困于此。
祈連冢上山:馬援曾說要馬革裹尸還葬,這里以祁連山的冢山表示馬援的壯志。
班定遠:即班超,封定遠侯。
乞身:請求退休。
從詩題可知,作者在辛亥季春三日燈下閱讀馬援和班超的事跡后有感而發。當時的社會可能處于動蕩或變遷時期,作者借古人的經歷抒發自己對人生、功業、歸鄉等問題的思考。
這首詩以馬援和班超的事跡為題材,通過對比二人的不同結局,表達了對人生境遇無常的感慨。詩中展現了詩人對歷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對人生的思考,在文學上具有一定的歷史感和情感深度。
道在何曾在間然,休分城市與林泉。重來痂法棲禪處,依舊清風滿目前。
我觀古人書,得見千載上。正閏互立論,南北紛相謗。自從獲麟后,法度久淪喪。非是千萬端,史筆不可仗。我欲作野史,筆法師素王。文章行誅賞,約束歸至當。其人負吾誅,勿謂已屬纊。書成不流傳,則本留千嶂。還有知我人,百世永相望。
化工溥至仁,生機運不停。榮觀遍原野,宇宙一丹青。
市井才如一小虛,更堪回祿掃成墟。從今匕箸知何有,百煎江流瀹野蔬。
鶯簾呼夢起。桃鬟泫妝淚。一杴新火閑窗底。愁來除是醉。愁來除是醉。空尊忍覆,危弦懶理。漸換了、中年意。飛紅猶向東風地。酒醒春去未。酒醒春去未。
阿師說法雙峰下,白晝天花作雪飛。烽火隔江音問絕,秋風海上片帆歸。
今朝一陽生,明日便數九。張三依舊肥,李四從來瘠。吃盡天下藥,舊病依前有。用盡自家心,笑破他人口。
江南淥水多,顧影逗輕波。落日秦云里,山高奈若何。
夢隔鶯花更幾重。艷陽催展舊珍叢。半垂紫雪和煙潤,千結瓊香勝酒濃。愁黯黯,信悤悤。折枝方便托邊鴻。斷腸人比春前瘦,何況高樓雨又風。
兵戈宇宙誰知己,風雨東南話故鄉。禪伯自慚非覺老,詩豪今喜得劉郎。海門雁叫江楓赤,澤國云來野日黃。悵望庭闈空白發,菊花霜露幾重陽。
錐刀利害日相摩,生火由來勢自多。咫尺長江水何限,不能飛灑奈炎何。
一夜翻空大雪,玉殿銀樓皎潔。曉來庭際無人,莫道山僧不說。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圖畫風流似長康,文詞體格效陳王。蓬萊對去歸常晚,叢竹閑飛滿夕陽。
吳春醒倦眼。記輕橈來時,柳絲初剪。十二樓空,黯舊愁說與,謝堂殘燕。暗碧無情,偏占斷、風亭煙苑。一樣闌干,怯倚斜陽,背花人遠。何事香塵輕散。更片片殘山,淚鵑啼晚。瘦損酴醾,對冷吟潘鬢,也羞妝面。綺夢無痕,空剜蘚、前題尋遍。祗恐天涯醒后,東風又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