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答圓明老師二首 其一
平生作劇謾逢場,
枘鑿由來苦未當。
笑我彈冠方適越,
看誰紉佩獨沉湘。
捧心政恐元非病,
怒臂前知不自量。
它日小松山下路,
合分風月與徜徉。
平生作劇謾逢場,
枘鑿由來苦未當。
笑我彈冠方適越,
看誰紉佩獨沉湘。
捧心政恐元非病,
怒臂前知不自量。
它日小松山下路,
合分風月與徜徉。
平生不過像戲子般逢場作戲,榫頭與卯眼不合的困境由來已久。他人笑我彈冠準備前往越地,看那誰還似屈原佩香草卻自沉湘江。捧心皺眉恐怕原本并非真病,舉臂當車早已知自己不自量力。來日在小松山下的路徑上,定要共享清風明月自在徜徉。
作劇:游戲,此處喻人生如戲。
枘鑿(ruì záo):榫頭與卯眼,比喻彼此不合。
彈冠:彈去冠上灰塵,指準備出仕,典出《漢書·王吉傳》。
紉佩:編織佩戴香草,屈原《離騷》中以香草喻高潔品格。
沉湘:指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汨羅江屬湘水流域。
捧心:典出《莊子·天運》東施效顰,喻拙劣模仿。
怒臂:典出《莊子·人間世》螳臂當車,喻不自量力。
徜徉(cháng yáng):徘徊,自由自在地行走。
此詩為酬和圓明老師之作,當為作者與友人交游時的唱和詩。詩中借人生際遇與歷史典故表達對自身處境的反思,或作于作者經歷世事挫折后,轉向對閑適生活的向往之際。
全詩以“枘鑿不合”總領,借多則典故自嘲人生困境,尾聯轉向對小松山下共享風月的向往,既含世事難合的感慨,亦顯超然灑脫的心境,構思巧妙,用典精當。
掖庭頒官,于位有四。
嘒彼小星,撫以德惠。
熙焉如春,育焉如地。
慶禮聿成,靡弗咸喜。
寺中荊棘老侵云,惡木猙獰野外村。
原上狐貍走白日,水邊魑魅立黃昏。
山鬼相呼夜月黑,怪禽惡語向風喧。
挑燈待曉安能寐,一夜驚憂緊閉門。
楊妃歌舞態,西子巧讒魂。
利劍砍不斷,余妖鐘此根。
光華日已盛,欄檻豈長存。
寄語尋芳者,須知松柏尊。
鐘鼓皇皇,磬筦鏘鏘。
登降維時,利用賓王。
髦士攸宜,邦家之光。
媚于天子,事舉言揚。
規殿沉沉,葉氣旼旼。
明章婦順,表正人倫。
躡是左墄,暨于中庭。
尚宮顯相,罔有弗欽。
清廟有嚴,觀德惟祖。
裕典時修,親尊并序。
以祼以獻,禮交樂舉。
靈其醉止,篤我純祐。
毓粹乾坤,儲休陰陽。
氤氳馥郁,紛煒煌煌。
融為和氣,發為祥光。
瑞牒昭紀,萬壽無疆。
燁燁靈芝,生于殿闈。
照映華拱,紛敷玉蕤。
感召元和,光符圣期。
祥篇協吉,百福咸宜。
太任徽音,太姒是嗣。
則百斯男,周室以熾。
天子萬年,受茲女士。
如姒事任,從以孫子。
迺協良辰,維春之宜。
迺詔近弼,來汝相儀。
九門洞開,文物華輝。
聲詩載歌,于以侑之。
亭前山影漾江流,亭外云霞礙舉頭。
俯石下聽松上籟,隔鄉遙認水邊舟。
四簷寒送沙汀雨,一徑煙籠寺竹秋。
此曲此聲應未變,抱琴期與故人游。
鋪昭典禮,誕合神靈。
饗通純孝,治感至馨。
鬰香既祼,圣酒來寧。
膺茲福祿,萬壽益齡。
聲樂備陳,禮容罔忒。
相維辟公,虔奉玉冊。
皇則受之,慕形于色。
既壽且康,與天無極。
震洊體象,我儲明兮。
渙揚顯冊,我禮成兮。
大駕言旋,警蹕鳴兮。
燕祉無疆,邦之榮兮。
鹿鳴呦呦,命侶與儔。
宴樂嘉賓,既獻且醻。
獻醻有序,休祉無疆。
展矣君子,邦家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