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德久守安豐
師行朔野不記年,兩淮千里無炊煙。
君王偃革似建武,始遣循吏來安邊。
今日安豐非故壘,夜聞夷歌隔淮水。
況當兩國不交兵,高塹深溝豈須爾。
朝不鳴刁夜滅烽,吉語上聞天自喜。
但令南畝棲余糧,盡驅流冗歸故鄉。
會見今年八九月,處處棗紅梨子黃。
四郊無兵門有戟,淮上山青淮水碧。
樽前一曲柳枝歌,釀酒擊鮮公燕客。
師行朔野不記年,兩淮千里無炊煙。
君王偃革似建武,始遣循吏來安邊。
今日安豐非故壘,夜聞夷歌隔淮水。
況當兩國不交兵,高塹深溝豈須爾。
朝不鳴刁夜滅烽,吉語上聞天自喜。
但令南畝棲余糧,盡驅流冗歸故鄉。
會見今年八九月,處處棗紅梨子黃。
四郊無兵門有戟,淮上山青淮水碧。
樽前一曲柳枝歌,釀酒擊鮮公燕客。
軍隊在北方荒野征戰已記不清多少年,兩淮地區千里不見炊煙。君王停止戰爭如同東漢建武年間,開始派遣良吏去安定邊疆。如今安豐不再是舊日營壘,夜里隔著淮水能聽到少數民族歌聲。況且兩國已停止交戰,高溝深壘哪還用得著。白天不用打更,夜里熄滅烽火,吉祥的消息上報,天子歡喜。只要讓農田里有剩余糧食,把流亡百姓都遣回故鄉。預計今年八九月,處處棗紅梨黃。城郊沒有戰亂,官府門前列著戟。淮上青山綠水。在酒樽前唱一曲《柳枝歌》,釀酒宰牲宴請賓客。
朔野:北方荒野。
偃革:停止戰爭。建武:東漢光武帝劉秀年號,期間有偃武修文之舉。
循吏:奉公守法、有治績的官吏。
夷歌:少數民族的歌聲。
鳴刁:打更。
流冗:流亡百姓。
戟:古代兵器,這里指官府門前列戟,顯示威嚴。
擊鮮:宰殺鮮美的牲畜
此詩創作背景應是宋金對峙時期,兩國暫時休戰。君王派遣良吏去安豐等地治理,詩人有感而發,表達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地方治理的期待。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和平、期待地方繁榮。它生動展現戰爭與和平景象對比,突出和平重要。在文學上以質樸語言反映社會現實,有一定歷史和文學價值。
桑臺煙樹中,臺榭造云空。
眺聽逢秋興,篇辭變國風。
坐愁高鳥起,笑指遠人同。
始愧才情薄,躋攀繼韻窮。
登覽值晴開,詩從野思來。
蜀川新草木,秦日舊樓臺。
池景搖中座,山光接上臺。
近秋宜晚景,極目斷浮埃。
結纜蘭香渚,柴車上連岡。
晏溫值初霽,去繞山河長。
獻歲冰雪盡,細泉生路傍。
行披煙杉入,激澗橫石梁。
層閣表精廬,飛甍切云翔。
沖襟得高步,清眺極遠方。
潭嶂積佳氣,荑英多早芳。
具觀澤國秀,重使春心傷。
念遵煩促途,榮利騖隙光。
勉君脫冠意,共匿無何鄉。
無心唯有白云知,
閑臥高齋夢蝶時。
不覺東風過寒食,
雨來萱草出巴籬。
云天宜北戶,塔廟似西方。
林下僧無事,江清日復長。
石泉盈掬冷,山實滿枝香。
寂寞傳心印,玄言亦已忘。
津柳江風白浪平,
棹移高館古今情。
扁舟一去鴟夷子,
應笑分符計日程。
十畝蒼苔繞畫廊,
幾株紅樹過清霜。
高情還似看花去,
閑對南山步夕陽。
傳聞黃閣守,茲地賦長沙。
少壯稱時杰,功名惜歲華。
巖廊初建剎,賓從亟鳴笳。
玉帳空嚴道,甘棠見野花。
碑殘猶墮淚,城古自歸鴉。
籍籍清風在,懷人諒不遐。
槐柳蕭疏繞郡城,
夜添山雨作江聲。
秋風南陌無車馬,
獨上高樓故國情。
云景含初夏,休歸曲陌深。
幽簾宜永日,珍樹始清陰。
遲客唯長簟,忘言有匣琴。
畫披靈物態,書見古人心。
芳草多留步,鮮飆自滿襟。
勞形非立事,瀟灑愧頭簪。
洛陽歸客滯巴東,
處處山櫻雪滿叢。
峴首當時為風景,
豈將官舍作池籠。
松筱雖苦節,冰霜慘其間。欣然發佳色,如喜東風還。
幽抱想前躅,冥鴻度南山。春臺一以眺,達士亦解顏。
偃息非老圃,沉吟閟玄關。馳暉忽復失,壯氣不得閑。
君子當濟物,丹梯誰共攀。心期自有約,去掃蒼苔斑。
一到花間一忘歸,
玉杯瑤瑟減光輝。
歌筵更覆青油幕,
忽似朝云瑞雪飛。
病起淮陽自有時,
秋來未覺長年悲。
坐逢在日唯相望,
裊裊涼風滿桂枝。
晴天春意并無窮,過臘江樓日日風。
瓊樹花香故人別,
自愧朝衣猶在篋,歸來應是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