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東塔雨中夜歸二首 其一
山氣蒙鴻衣自濕,意行曳杖穿云入。
老翠陰森萬竹蟠,浮蒼瀲滟千峰立。
邂逅幽尋到蕭寺,拊掌一笑掀百蟄。
酒醒佛火照黃昏,坐聽北窗風雨集。
山氣蒙鴻衣自濕,意行曳杖穿云入。
老翠陰森萬竹蟠,浮蒼瀲滟千峰立。
邂逅幽尋到蕭寺,拊掌一笑掀百蟄。
酒醒佛火照黃昏,坐聽北窗風雨集。
山間霧氣迷茫,我的衣裳自然被打濕,隨心而行,拄著拐杖穿進云霧里。老竹蒼翠陰森,萬根竹子盤曲纏繞,青山浮動,千座山峰瀲滟而立。偶然間尋幽來到了佛寺,拍手一笑仿佛能驚醒百蟲。酒醒后佛火照亮黃昏,坐在北窗邊聽風雨匯聚的聲音。
蒙鴻:迷茫、彌漫的樣子。
意行:隨意而行。
曳杖:拄著拐杖。
蟠:盤曲。
瀲滟:形容水波流動的樣子,這里形容山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的樣子。
邂逅:偶然相遇。
蕭寺:佛寺。
拊掌:拍手。
蟄:蟄伏的蟲。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詩人在一個雨天出游東塔,在山間漫步,偶然來到佛寺,被山間美景和佛寺的寧靜所感染,于是創作此詩來記錄這次雨中夜歸的經歷和感受。
這首詩主旨是記錄詩人雨中游山夜歸的經歷,突出了山間景色的清幽和佛寺的寧靜。其特點在于寫景生動,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描繪,讓人身臨其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敏銳感知和細膩表達。
周郎愛晚菘,
對客蒙稱賞。
今晨喜薦新,
小嚼冰霜響。
佛子階除處處幽,一涼如水入深秋。林花欲放堪澆酒,身事無端更倚樓。
青草蒙茸隨雨化,白云縹緲自天游。蒲團試問安禪老,可識人間半點愁。
法鏡留將法眼觀,松風細細動波瀾。僧床佛閣聊供睡,龍馬圖書掩不看。
杯飯尋常忘我老,匣琴容易向誰彈。知心卻有東籬菊,不擇先生是小官。
慨念耕田叟,遙憐射獵翁。
追蹤盡狐兔,遺種絕螟蟲。
試問南山廣,何如渤海龔。
無矜沒矢力,要格帶牛風。
薄海苦多事,連年勤師征。
漁陽國根本,賤騎猶縱橫。
殺氣連晉齊,重陰薄日精。
江淮迫歲暮,蕭條無人行。
君王正宵旰,我憂耿難平。
流民鮮伏臘,何以紓皇情。
日夕望星次,行當掃欃槍。
旭旦啟閶闔,萬戶皆春聲。
晨裝獨入古河堤,
杜宇無端向客啼。
昨夜東風吹猛雨,
綠陰遮合不成泥。
愛山如愛酒,畏暑如畏虎。
出門尋舊游,缺月四更吐。
兩載還故廬,幽意頗漸適。方與海濱老,農談忘日夕。
朝看驅牛出,暮見棲鳥息。時復北窗下,對客娛篇籍。
揆予從薄宦,謙下祖老易。秩匪三千鐘,愿過六百石。
剪蓬蔣詡園,載酒揚雄宅。息影辭囂煩,秉心庶靜默。
奈何舍此去,慨焉悲物役。多謝南山云,歲晚遲來客。
出門望四野,憂心恒忡忡。問子何所憂,百感填予胸。
誰云天澤遠,舉目盡疲癃。誰云周道平,荊棘高蔽空。
樹木莽蕭條,于何息吾躬。久知世路艱,悔不守固窮。
君子重謀始,古人戒薄終。卒卒營世務,羨爾高飛鴻。
胸中日月時舒慘,
筆下風云旋合離。
老去無成尚如此,
不知成后更何為。
不惜東風去,不惜金盤露。只惜殘紅,年年慣是,飄零無主。縱常儀最解、說多情,也難留艷駐。
隱隱斜陽暮。猶被蛾眉妒。試問江梅,才含香蕊,倩誰調護。怕元徽無處、畫朱幡,又禁風禁雨。
長堤屈曲柳陰斜,
云影波光水一涯。
剩有荒祠殘照里,
西風愁煞白蘋花。
彌漫極目遠,一葉剪洪流。
浪走山疑簸,潮升岸欲浮。
三洲天外迥,百族水中秋。
欸乃漁人曲,蒼然起暮愁。
北斗懸巖日月旁,躋攀曾共憩云房。遙連碧渚疑銀漢,聊當仙槎泛野航。晝永千峰函瑞彩,夜深諸島競寒芒。詰朝東逐羅浮路,回首煙霞自一方。
星巖洞壑轉霏微,島有流霞淑氣歸。近曉不隨明月去,當空常伴白云飛。談禪盡日充僧咀,聽法移時淬客衣。仙尉投閒將老地,也曾卜筑傍漁磯。
六十馀齡物外身,攜兒巖壑避囂塵。臨期結侶皆名士,隔日逢僧即故人。入洞再搜前鉆刻,緣厓猶認昨嶙峋。尚平已畢尋常累,擬倩歸航一愴神。
憶昔中華年少壯,
相逢海角意何如。
驚人老境便如此,
還解同嘗橄欖無。
巾屨歸來學遂初,林中吾自愛吾廬。
翻經每解蓮花藏,握管閒窺薤葉書。
桑落日能供社酒,莼香時亦釣溪魚。
蒙莊正待扶搖翼,可是天池六月馀。
南方多士頌黃公,
院立齋分計劃工。
郁郁菁莪歌雅化,
通才蔚起振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