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謝鄭教授二首 其二
騎馬凌風擬八仙,不須三斗始朝天。
細聽街吏冬冬鼓,看舞歌姬步步蓮。
問事未應無伯始,論文今復得徐堅。
喜君琢句無余跡,詩到無成卻澹然。
騎馬凌風擬八仙,不須三斗始朝天。
細聽街吏冬冬鼓,看舞歌姬步步蓮。
問事未應無伯始,論文今復得徐堅。
喜君琢句無余跡,詩到無成卻澹然。
騎著馬迎著風好似擬作八仙一般瀟灑,不必喝三斗酒才去朝拜天子。仔細聆聽著街吏敲打的冬冬鼓聲,看著歌姬舞動著如同步步生蓮般美妙。詢問政事不應沒有像胡廣那樣的能臣,談論文章如今又有像徐堅這樣的才士。欣喜你作詩毫無雕琢痕跡,詩歌達到看似無成卻淡泊自然的境界。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擬八仙:好似八仙一樣。八仙在神話中形象瀟灑自在。
三斗:這里可能指飲酒三斗,古人有飲酒后上朝的說法。
朝天:朝拜天子。
步步蓮:形容女子走路姿態優美,如同步步生蓮花。
伯始:指胡廣,東漢人,熟悉典章,有“萬事不理問伯始”之說。
徐堅:唐代人,博學多識,擅長文章。
澹然:淡泊、安然的樣子。
由于缺乏具體資料,難以確切知曉創作時間和地點。但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在一個相對安定、文化氛圍濃厚的時期,詩人與友人交流往來,友人作詩后,詩人以次韻的方式回應,表達對友人的贊賞。
這首詩主旨在于贊賞友人的才能和作詩的自然境界。其突出特點是用典恰當,生動描繪生活場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流和詩歌創作的風氣。
隔林殘日照孤亭,玄晏先生酒未醒。 入夜莫愁迷下路,昔人猶在逐流螢。
芳草霏霏遍地齊,桃花脈脈自成溪。 也知百舌多言語,任向春風盡意啼。
山嶺依稀偃月形,數層倚石疊空青。 幾回雪夜寒光積,直似金光照戶庭。
惠施徒自學多方,謾說觀魚理未長。 不得莊生濠上旨,江湖何以見相忘。
野人心地本無機,為愛茅檐倚翠微。 盡日尊前誰是客,秋山含水有清輝。
六月清涼綠樹陰,小亭高臥滌煩襟。 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時時弄素琴。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古對今,圓對方。嚴寒對酷暑,春暖對秋涼。 晨對暮,雪對霜。和風對細雨,朝霞對夕陽。 桃對李,柳對楊,鶯歌對燕舞,鳥語對花香。
玉樓春信梅傳早。三八芳辰陽復后。稱觴喜對一椿高,萊庭雙桂森蘭茂。 慚無好語為公壽。富貴榮華公自有,請歌詩雅祝遐齡,永如松柏如山阜。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斜月橫,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聲緩緩,滴泠泠。雙眸未易扃。 霜葉墜,幽蟲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
歸禽響暝,隔斷南枝徑。不管垂楊珠淚進,滴碎荷聲千頃。 隨波賺殺魚兒,浮萍乍滿清池。誰信碧云深處,夕陽仍在天涯?
蓮花蓮葉柳塘西,疏雨疏風斜照低。 竹籜冠輕容雪鬢,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飲雙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擬孤山閑放鶴,鵓鳩恰恰向人啼。
夢斷池塘驚乍曉。百舌無端,故作枝頭鬧。報道不禁寒料峭。未教舒展閑花草。 盡日簾垂人不到。老去情疏,底事傷春瘦。相對一樽歸計早。玉山不減巫山好。
風卷平沙日欲曛,狼煙遙認犬羊群。 李陵一戰無歸日,望斷胡天哭塞云。 良人平昔逐蕃渾,力戰輕行出塞門。 從此不歸成萬古,空留賤妾怨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