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溈山顯化士往印經
石路天新雨,問僧何日來。
云求法舍利,庶用鎮崔嵬。
我有一句子,不從黃卷開。
相逢未可舉,佇子卞山回。
石路天新雨,問僧何日來。
云求法舍利,庶用鎮崔嵬。
我有一句子,不從黃卷開。
相逢未可舉,佇子卞山回。
石頭路上剛下過新雨,我詢問僧人你何時到來。聽聞你去求取法舍利,希望能用它來鎮住那巍峨的山巒。我有一句話,并非從經書中得來。如今相逢卻還不能說出,等待你從卞山歸來。
顯化士:可能是一位僧人。
印經:印刷佛經。
法舍利:佛教中代表佛法精髓的象征物。
庶:希望。
崔嵬:形容山高大雄偉。
黃卷:指書籍,這里指佛經。
佇:等待。
卞山:山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佛教可能較為盛行,顯化士前往印經求取法舍利是符合佛教修行活動的。詩人或許與顯化士相識,對其修行之事有所關注,在友人出發時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圍繞顯化士印經求法之事,表達對友人的關懷和期待。其特點在于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下文人與僧人的交流情況。
有生得遇唐虞圣
為政仍逢守令賢
縱得無能閑主簿
嬉游不負艷陽天
出岫無心,漫空疑雪。千山皚皚鳥飛絕。銀濤海底忽奔來,陸離光耀眼生纈。
巨浸汪洋,洪流倒決。凌霄漭瀁心驚裂。俄而宙合漸微茫,諸天回首明還滅。
西園春色才桃李,蜂已成圍蝶作團。更欲開花比京洛,放教姚魏接山丹。
桃李陰中五兄弟,扶將白發共傳杯。風吹一雁忽南去,空得平安書信回。
函蓋乾坤句,隨波逐浪句,截斷眾流句,三句盡在此。
不多一字,不少一字。
眾眼難瞞,分明舉似。
風木含悲臥草萊,忽驚霄漢璽書來。
烏私獨行原天植,龍袞殊褒自圣裁。
名動京華青史紀,光搖嶺表紫泥開。
芳標不但儀鄉國,風軌崇朝遍九垓。
十里崇因寺,
臨江水氣中。
病枕不成眠。百計湛冥夢小安。際曉東窗鶗鴂喚,無端。一度殘春一惘然。
歌底與尊前。歲歲花枝解放顛。一去不回成永憶,看看。惟有承平與少年。
流蘇盡日垂珠箔,門外紫苔斑。喚茶鸚鵡,金籠前后,徐露青鬟。
自憐纖指,大家風調,寫盡幽閒。繡臺深掛,撥殘香獸,一片寒山。
蕭蕭補被寄星艭,
脈脈離情恨未降。
帆掛曉風吹落月,
棹分秋水渡澄江。
遠山青處勞雙屐,
霜葉紅時醉一缸。
此去苕溪何日到,
好遺尺素慰寒窗。
晚來雨過云開處,涼月如鉤。羅袂清秋。定子當筵薦酒籌。三更唱罷登車去,燭淚難收。從此西樓。十二回闌四面愁。
天教人伴衡陽雁,歲歲南征。病羽孤程。冷宿沙洲夜五更。眼前若遇琵琶手,寫入新聲。雁過人行。彈與天涯掩淚聽。
青溪十里閒明鏡,小妹祠邊。霧鬢風鬟。詞女經過感易安。
郵亭直北人來路,金鼓關山。客里哀彈。濩索聲聲日未殘。
朔風慘凜寒更逼,
殘葉蕭蕭砌階積。
攬衣起步月初上,
寥天夜氣澄虛白。
予懷浩浩何所營,
月影徘徊如有情。
板橋南畔無家客,
謫棄人間處士星。
臥聽鳥雀啄莓苔,睡起松窗素月來。
草際蛩喧轉幽寂,花間露重為徘徊。
恩深暫輟林泉志,事急方知將帥才。
淡淡銀河舒倦眼,天狼不見見三臺。
雙燕窺簾。簾外落花如雪。斷云飛,殘雨歇。嫩寒尖。
潮生潮落淚波添。前度去舟天遠。柳千條,山一片。日西銜。
朱閥迎齊女,
金箱貯楚云。
高閣傍斜曛。
阿誰居閣上,
濟陽君。
昭陽月冷浸云和,閣道雙星望里過。太液池頭三尺水,莫教渾語是天河。
輦道頻年積綠陰,人間天上兩沈沈。橋邊機杼勞相待,何似渾忘去住心。
前殿初傳乞巧詞,月光如練印瑤池。常時一片悲秋思,未許牽牛織女知。
團扇輕寒度翠樓,金針穿罷理箜篌。君王萬歲方行樂,愿與年年井樹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