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祐太后挽詞二首 其二
朔漠遐征后,南州俶擾時。
人心憂社稷,天意屬簾帷。
擁佑千齡主,圖回萬世基。
中興能事畢,倐與帝鄉期。
朔漠遐征后,南州俶擾時。
人心憂社稷,天意屬簾帷。
擁佑千齡主,圖回萬世基。
中興能事畢,倐與帝鄉期。
自皇帝被擄往北方遙遠之地后,南方地區陷入動蕩不安。當時人心憂慮國家命運,而天意讓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擁護輔佐年幼君主,為國家謀劃萬世基業。如今中興大業已完成,太后卻突然離世歸天。
朔漠遐征:指宋徽宗、宋欽宗被擄往北方沙漠地區。朔漠,北方沙漠地帶。遐征,遠行。
俶擾:動亂、騷亂。
簾帷:指太后垂簾聽政。
千齡主:指年幼的君主,這里可能指宋高宗趙構。
圖回:謀劃、籌劃。
倐:同“倏”,忽然。帝鄉:指天帝居住的地方,這里指死亡。
靖康之變后,宋徽宗、宋欽宗被擄往北方,南方局勢動蕩。隆祐太后在關鍵時刻垂簾聽政,穩定人心,擁護宋高宗趙構即位,為南宋的中興奠定了基礎。她去世后,詩人創作此挽詞以表達對她的敬意和悼念。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隆祐太后在國家危難時的重要貢獻。其突出特點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通過簡潔的語言展現了歷史背景和人物功績。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對于研究南宋初期歷史和人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四座歌喉繚繞,三更醉眼摩挲。元與仙凰接翼,不央靈鵲填河。
大事同生日,佳城近故丘。空留丹灶藥,忍望白云樓。偃折恩誰繼,澄清志未酬。傷哉葬元伯,執紼竟無由。
蒙葺眾山里,往來行跡稀。尋嶺達仙居,道士披云歸。似著周時冠,狀披漢時衣。安知世代積,服古人不衰。得我宿昔情,知我道無為。
小姑何代女,明妝清溪曲。風吹香粉銷,水映眉痕綠。野廟寂無人,日暮飛屬玉。
佳人不可再,云散竟何之。艷句留千古,芳容絕一時。寫蘭香在手,作字韻為姿。命薄懷才去,傷心彭子知。
灌菊分蘭正此時,憑公休訝赴筵遲。石橋流水去非遠,白雪陽春和卻稀。真率豈須麟作脯,逍遙應與鶴為期。同來賀客多騷思,落筆云煙紙上飛。
指節玲瓏甚,仙人削不成。屈伸那有意,大小總無名。忍凍襟懷滿,沾香枕簟清。紫騮來果下,偷折幾枝輕。
屏掩春山夜漸長,秋來處處有新涼。一天明月星河澹,滿殿風吹茉莉香。
仙吏縣魚挾佩賒,棘槐日仄出西衙。起籠綵轡垂歸馬,獨抱丹書坐落花。笑向燭邊求緩議,泣從車下發深嗟。致君有術寧遺此,莫認蕭曹但法家。
卑服即康功,君王儉德隆。卻頒羅與葛,恩渥被群工。內外期無患,兢兢理萬幾。延英勤講論,遑恤汗沾衣。清凈無他好,歌風舞舜琴。阜財并解慍,總是愛民心。離明赫赫正當中,萬物咸欣長養風。隴麥已登蠶又熟,更多膏澤兆年豐。誕敷文德洽寰區,赳赳明明運廟謨。自是不爭應善勝,何須更佩辟兵符。殿閣涼生晝景長,翠煙縹渺御爐香。經帷講罷看章疏,至昃猶聞食未遑。
疏林遠帶寒山小。月落霜天曉。棹歌初發浦煙中。自嘆疏狂蹤跡、似萍蓬。江邊衰柳迷津堠。歸興濃于酒。斷煙流水自寒塘。十里蒹葭、鷗鷺兩三雙。
槐市秋飆急,蘭舟越水長。橋門經術就,京國姓名香。業衍箕裘裔,心懸燕喜堂。春池歸夢草,何似滯他鄉。
煙波回首人微茫,歸路何如歸興長。兩地云山無主客,半年風日各炎涼。方池舊聞花添影,圓牖重開月借光。莫笑別來貧更甚,榆錢將?遍齋堂。
一室蕭然半掩門,檐牙懸溜喜初聞。棲鴉不動寒偎樹,過雁無聲冷貼云。歷耳半隨風淅瀝,舞階仍帶葉繽紛。隔籬為問東皋叟,麰麥前春定十分。
共沙鷗片片逐潮來,水閣又秋風。正天涯流落,夢回搔首,月地朦朧。最恨悠悠玉笛,吹斷水猶東。誰寄香山葉,親付冥鴻。夢斷京華春夜,聽鼓樓岑寂,檐滴初融。把纖纖寒玉,呵罷意還慵。忍圖南、伊人拋撇;卻相思、淚墮滿江紅。回闌倚,珠娘歌里,拍遍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