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柳子厚詩十七首 示了空長老
老空嗜酒肉,早歲事禪寂。
歸來山中舍,杖屨不停跡。
高門走縣薄,兩版扃四壁。
醉來見閑臥,度此風雨夕。
遙遙慧日峰,法涌分一滴。
應笑北山人,藜羮比香積。
老空嗜酒肉,早歲事禪寂。
歸來山中舍,杖屨不停跡。
高門走縣薄,兩版扃四壁。
醉來見閑臥,度此風雨夕。
遙遙慧日峰,法涌分一滴。
應笑北山人,藜羮比香積。
老空喜歡酒肉,早年就從事禪修。回到山中的住所后,拄著拐杖四處奔走不停。他到高門大戶那里去見縣吏,家中卻用兩塊木板關著四壁(十分簡陋)。喝醉后就閑臥著,度過這風雨交加的夜晚。遙遠的慧日峰,佛法如泉水涌出,他也能分得一滴。他應該會嘲笑北山的人,用野菜羹與佛國的香積飯相比。
嗜:喜好。
禪寂:指佛教的禪定修行。
杖屨:拄杖漫步。
縣薄:縣吏。
兩版扃四壁:形容居住環境簡陋。兩版,兩塊木板;扃,關閉。
慧日峰:可能是一座有佛教寓意的山峰。
法涌:佛法如泉水涌出。
北山人:泛指隱居北山之人。
藜羮:用藜菜做的羹,指粗劣的食物。
香積:香積佛,這里借指佛國的美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作者與老空相識,看到老空獨特的生活和修行方式后有感而發。當時的社會環境或許佛教氛圍濃厚,人們對禪修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方式,作者通過此詩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首詩主旨在于展現老空獨特的生活與修行狀態,突出其不拘常規的形象。特點是通過對比手法增強表現力,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為研究當時的佛教文化和人們的生活觀念提供了一定的資料。
夜火以細勝,小鼎作蠅語。單衣忽微涼,飄窗一片雨。涼飔抱之吹,扶以夢中去。
東浙多佳士,才名我所知。居然晉風度,重見漢威儀。別久心相憶,年來鬢已絲。此行勞問訊,共約佐明時。
瓜芋芃芃綠滿疇,村居客意樂深幽。白云僧屋開孤嶂,疏竹人家帶淺流。半榻清燈初耿夜,一聲長笛欲橫秋。何時歸把滄洲釣,已歃閒盟向白鷗。
深隱層臺把釣鉤,獨將名節傲王侯。故人大度符高祖,夫子清風邁許由。已有衣冠盈鳳闕,何須軒冕換羊裘。客星自落桐江上,千古猶能姓此州。
妝華倚艷欲無功,到處芳菲入眼空。薄影萋迷聊借月,后時衰謝不緣風。簾鉤淡沲聞幽鳥,篆跡依稀見小蟲。清曉關情應不免,數枝惆悵杏園東。
東風燕子尾毿毿,繭館春明試浴蠶。回首桑田都變海,故巢煙雨滿江南。
明月懸天外,清光映客心。胸中起微浪,漾碎一池金。
手啟郵筒伐木篇,樵歌接響賴俱傳。吟安七字雪髭短,夢醒半窗山月圓。澹泊閒心云共遠,蕭條生事俗無牽。巖頭卜歲鄰翁賀,冰柱闌干凍瀑泉。
別離況味,嘆自古難禁,最關情處。暮簾卷雨。念征衣乍拂,故人良苦。見說麻姑,也怕方平節斧。正凝佇。又報道待回,天上官府。誰與傳尺素。想玉簡頻催,彩云難駐。中臺獨步。便金門迤邐,近連沙路。野鶴江樓,為囑仙翁記取。耿無語。倚山亭、黯然平楚。
萬物能鳴為不平,世間歌哭兩營營。君知此物心何欲,自信天機自有聲。
帝城春欲暮,送子別南歸。劍拂雙虹落,鞭侵萬翠圍。鶯聲遷遠樹,草色戀人衣。不盡他鄉思,隨君躍馬飛。
小兒遺毒痛難勝,苦道爹爹喚不應。我實憐渠那得去,淮山深夜對孤燈。
上灘若緣蟻,下灘若馳駛。移轉頃刻間,便是人間事。
感冒七日頗等閒,噴嚏之外無他用。昨宵酒作點睛筆,砉然破壁騰龍鳳。魂輕脫竅游無何,腳立入泥如山重。神經鈍鐵軀木石,捶之不痛叱不動。無聊啟卷皆新交,字字生疏恍對夢。長嘆覓水吞膠囊,卒知造物難抗弄。人衣蟬蛻我毛衣,翩蛾栩栩笑繭蛹。裹被銅鐺蒸彘急,飛汗如箭射壁痛。移時大笑披衣起,孰知窮鬼不可送。自思門牖罕車馬,得此相磨亦可寵。去父母國何遲遲,病其與我布無縫。
八月纂風風正急,合觀海濤如涌山。魚龍挾勢地維動,鴻雁流哀天宇閑。云斷禹峰浮一蓋,煙輕吳嶠濯千鬟。揮杯不惜臨流飲,要使陽侯識醉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