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之以煉養之說勉德循眷眷之意并見二詩若懼其不我從者以待德循可也他人能無誚乎因次韻奉寄 其二
不用休糧學隱淪,眼前無事即仙人。
解官終作陶元亮,晦跡聊同鄭子真。
交友盡緣酬唱密,關山豈礙往來頻。
流行坎止平生志,壽夭還如泥在鈞。
不用休糧學隱淪,眼前無事即仙人。
解官終作陶元亮,晦跡聊同鄭子真。
交友盡緣酬唱密,關山豈礙往來頻。
流行坎止平生志,壽夭還如泥在鈞。
不必通過不吃糧食去學隱居修行之人,眼前沒有煩心事就是仙人。辭去官職最終能像陶元亮那樣,隱居遁世姑且如同鄭子真。結交朋友都是因為唱和酬答而關系緊密,關山又怎能阻礙彼此頻繁往來。隨遇而安是我平生的志向,壽命長短就如同泥在制陶的轉輪上一樣(由天定)。
休糧:即辟谷,不吃糧食,是道家的一種修煉方法。
隱淪:隱居之人。
解官:辭去官職。
陶元亮:即陶淵明,字元亮,東晉詩人,辭官歸隱田園。
晦跡:隱藏蹤跡,指隱居。
鄭子真:西漢隱士,隱居谷口,修身自保。
酬唱:以詩詞互相贈答。
流行坎止:水流到之處便停止,比喻隨遇而安。
鈞:制陶器所用的轉輪。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面對一些關于煉養、仕途等問題的討論后,有感而發創作此詩,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不慕修仙煉養,向往隱居、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其特點是用典自然,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體現了當時文人的一種思想傾向。
赤肉團上,壁立萬仞。
臨濟德山,因邪打正。
羅紋結角,百匝千重。
等閑拋一釣,驚起碧潭龍。
谷城巖穴似飛來,十里湖光鏡面開。
夜雨松窗僧榻靜,秋風柳岸釣船回。
尋幽便扣生云洞,乘興還登呼月臺。
每對西湖吟詠處,令人偏憶故山梅。
不參禪,不論義,拖個破席日里睡。
賺他伎死禪和,至今坐在冷地。
靈山不然,因行掉臂。
買石得云饒,移花兼蝶至。
楚天濃云如墨潑,通宵滂沱翻江闊。
寒聲徧撼蒹葭林,要將秋容洗到骨。
杜若洲有鴻鴈棲,震凌喧夢時驚疑。
釣翁醉睡卻不知,樁脫纜斷船偷移。
嗟此何景兮瀟湘夜雨,丹青欲盡浪自苦。
玉函香骨老云根,占斷孤山水月村。
薦菊泉清涵竹影,種梅地冷帶苔痕。
生前已自全名節,身后從誰問子孫。
惟是年年寒食日,游人來與酹清尊。
不到南山逐勝游,新詩題遍柳公樓。
須驅塵世蚊蝱暑,喚起云天雕鶚秋。
醆斝獻酬依未蔭,笑談喧寂間川流。
自憐因病成慵懶,一日那無一日休。
漂泊南州又過年,恰如杜子客鄜川。
酒堪度日難為醉,詩怕傷時未可傳。
店舍無煙兵火后,街坊有月試燈前。
荒涼古驛聞吹笛,老淚縱橫落枕邊。
古井梧桐老,平田???收。
雞豚百里社,砧杵十分秋。
干鵲催歸興,寒蟬喚客愁。
銜杯憶霜蟹,沙尾暮停舟。
半生誦公流傳詩,每恨收拾多所遺。
豈知二千五百二十有四首,一旦俱為吾得之。
長松駕壑風煙老,春花嫣然動碧草。
祇今忠憤欲白頭,四海但推言語好。
有文如此何所憂,世間萬事元悠悠。
君不見李杜千載名不休,豈不勝彼公與侯。
七閩徧數刺桐州,自昔賢侯惠愛留。
洛水橋新渾似昨,梅溪人誦不能休。
近來善政稱三最,相繼清名照九秋。
我別十年思一到,不知何日此心酬。
萬壑千巖非浪聞,十峰雙澗不須論。
袈裟旋化空王服,宮殿曾招帝子魂。
山向馬頭回禹穴,谿分燕尾入云門。
秋行既了登臨愿,草草題詩對綠尊。
明滅孤鐙縹緲香,沈沈更漏隔宮墻。
秋風倦客家千里,夜雨懷人天一方。
世事從他多鉏铻,生涯如我亦凄涼。
亟須喚酒消長夜,休夢黃華繞澗傍。
暇日衣襟嬾自船,扁舟不系任風緣。
人間避暑疑無地,湖上乘涼別有天。
魚靜不驚香餌下,花紅偏稱夕陽邊。
從今日日須來看,才隔秋風便數年。
住山三十載,潦倒福緣微。
全提一著,衲子攢眉。
我無溈山之作,汝有鐵磨之機。
自知水底難撈月,卻倩丹青染污伊。
面如死灰,匙挑不上。
祖翁活業,盡情破蕩。
無星秤子拈來,也解分斤定兩。
禮長老,少思算。
鱷魚幸自徙化方,勾引渠歸成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