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庵道人寄和重九感懷詩五章語皆超勝意兼釋老輙次其韻
百歲光陰日半斜,因緣已透更何嗟。
飽參禪窟傳心印,一見桃溪悟落花。
了得頓門方自在,修持徑路斷無差。
世人學道徒勤苦,終日蒸炊只是沙。
百歲光陰日半斜,因緣已透更何嗟。
飽參禪窟傳心印,一見桃溪悟落花。
了得頓門方自在,修持徑路斷無差。
世人學道徒勤苦,終日蒸炊只是沙。
人生百年光陰已過一半,如同夕陽西斜,既然已看透因緣,又何必嗟嘆。深入參禪領悟了佛法精髓,看到桃溪中飄落的花瓣便有所感悟。領悟了頓悟法門才能自在,修行的路徑并無差錯。世上人學道空自勤苦,就像整天蒸沙卻想成飯一樣徒勞。
蘧庵道人:人名。重九: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日半斜:比喻人生已過一半。
因緣:佛教術語,指事物生滅的原因和條件。
參禪: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心印:禪宗指不立文字,以心相印證,傳法授受。
桃溪:此處可能是具體地名,也可泛指有桃花的溪流。悟落花:從落花中領悟到佛法的無常等道理。
頓門:即頓悟法門,禪宗的一種修行方法,主張頓悟成佛。
徑路:指修行的途徑。
蒸炊只是沙:出自佛教典故,比喻徒勞無功,沙無法通過蒸炊變成飯,就像世人不悟正確的修行方法,再努力也是白費。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在人生經歷了一定階段后,深入參禪悟道,對佛法有了深刻的領悟。當時可能社會上有很多人熱衷于學道修行,但方法不得當,詩人借此詩表達自己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參禪悟道的正確方法,強調頓悟的重要性。其突出特點是用形象的比喻和對比來闡述佛理。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當時佛教思想對文人創作的影響,以詩言佛理,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價值。
山南信美矣,山北尤增奇。
春風錦繡谷,紅素自相依。
梯空上絕??,云日驚倒窺。
崖壁暈祥光,五色成頗梨。
旁通大林寺,松竹短且欹。
樂天當日游,四月桃始披。
余齡愿寄此,永與人世違。
海邊孤起碧千尋,俯仰應酬壯觀心。
峭壁斷崖當歲晏,冷云疏雪上衣襟。
論懷此日能傾倒,尺素它時嗣好音。
摘勝窮幽吾老矣,杖藜無復伴登臨。
??帛升龍日月章,平明鸞輅幸膠庠。
侍臣獨恨身千里,邸報空看字數行。
故事一遵皇考廟,余波仍及武成王。
誰知玉尺橫經處,猶是當時舊講堂。
前來樓子妙凌空,若比今生是下中。
曾與阿衡調鼎鉉,擬教周昉畫屏風。
再生檜老無多綠,四季花凡一餉紅。
認得洛陽人未識,信知天地有奇功。
曾與宮花傍玉除,芳名消得用金書。
已教莊蝶雙雙引,更伴臺星兩兩居。
官樣自應能笑語,家常誰欲傚妝梳。
大都好物難摹寫,未信屏風畫得如。
平明一雨阻重游,風縐前溪綠謾柔。
況已上元連夜出,不如寒食看春休。
弄珠灘漲平侵岸,摸石江深抹盡洲。
自是苦陰無意思,莫將潮信枉陽侯。
使君年老強搜奇,來傍吟窗擁被池。
明月清風初未覺,白鷗黃鳥舊相知。
水通河漢無多地,鳳在梧桐第幾枝。
好是與民同此樂,豐穰仍值太平時。
桃花墳塢土新干,嘆息高才又玉棺。
竟逐兩翁談笑盡,空留三老畫圖看。
異書會見傳吳市,妙斲何知失郢墁。
聞說錦囊佳句在,光芒猶伴夜珠寒。
公錢雖少俸錢余,明日如今作會無。
況有鼈裙勝膾鯉,豈無鵝掌代蒸鳧。
慶歸子舍芝三秀,官入卿曹棘九株。
聞說麗人推不去,愛才何止十年奴。
春歸岑寂厭書空,頼爾相陪酒屢中。
未必前身非叔子,不應后至似防風。
賭留坐客排雙陸,借與都人畫二紅。
須信年芳有虛發,莫教楊柳誤前功。
烱烱雙黃鵠,雍容振羽儀。
風高辭澤國,歲暮及天池。
文彩非凡近,周旋競陸離。
明年翔集處,九萬是君期。
發如抹漆左參軍,脫去青衫從隠淪。
世上更無羈絆事,壺中別有自由身。
鼎烹玉兔山前藥,花看金鰲背上春。
莫怪少年能決烈,藍田夫婦總登真。
北窗高臥識羲黃,靜看東君職事忙。
短帽上垂年少事,浄瓶中養月余香。
鏡鸞羞愧臨梳裹,鹽虎推先在饗嘗。
試問古來誰可伴,風流東晉有諸王。
一瓢到底勝珠玉,萬籟由來當管弦。
盡日海鷗陪燕坐,有時溪柳伴閑眠。
不知萱草憂何事,今見蟠桃定幾年。
回首真人足官府,劉安何苦要升天。
柔桑蔽野麥初齊,布谷催耕雨一犂。
略彴時橫溪上下,薔薇間發水東西。
重尋勝處追前賞,無復斯人手共攜。
回首春風增感慨,綿綿黃鳥更悲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