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
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書。
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
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
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
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書。
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
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
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
既然領悟了佛法真諦,就應拋開佛經。菩提本無固定所在,文字本就虛幻不實。看著手指并不能真正了解月亮,忘掉捕魚的工具才是捕到了魚。聽聞你已到達解脫的彼岸,舍棄渡筏后又會怎樣呢?
蓮花藏:指佛法,佛教認為佛法如蓮花般清凈、珍貴。
貝葉書:古代印度人用貝多羅樹葉書寫佛經,后泛指佛經。
菩提:佛教指覺悟的境界。
觀指非知月:出自佛教典故,手指可指向月亮,但看手指不等于看到月亮,比喻文字只是引導,不能執著于文字而忽略真諦。
忘筌是得魚:筌是捕魚的工具,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應忘掉手段。
彼岸:佛教中比喻超脫生死的境界。
舍筏:筏是渡河的工具,到達彼岸后就應舍棄,比喻悟道后不應執著于修行的方法。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當時佛教盛行,文人之間常交流對佛法的感悟。此詩可能是詩人與友人李澧州交流對韋開州所題經藏詩的看法,借詩表達自己對佛法的見解。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佛教不執著于文字、追求真諦的思想。其特點是用典貼切,以生動比喻闡述佛理。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文人受佛教思想影響,以詩歌表達哲學思考的創作傾向。
沖泥踏雨路何長,怪底梅粘屐齒香。碧水丹山武夷境,黃鸝白鷺輞川莊。誰憐夢筆江淹老,自笑吟詩杜牧狂。兄弟流年聯甲子,主賓妙曲協宮商。有兒瑩潔顏如玉,嘆我催頹發似霜。莫負他年雞黍約,時將蹤跡恣相羊。
西風蕭瑟動離顏,一樹衰楊不剩攀。秋老幾人猶白社,月明無主是青山。征途南北高樓外,客淚縱橫杯酒間。此別紛紛難聚首,天涯那許夢魂閑。
趁涼延客早,待月放船遲。河朔一尊酒,湘干六月時。鶯喉翻白纻,兔穎掃烏絲。羨殺王明府,長城五字詩。吟社有如此,終當讓一頭。功名吾已晚,富貴子何愁。努力看書最,偷閑且拍浮。清游未可負,只尺荻花秋。
月照門前蘆荻花,系舟不省是誰家。一雙白鷺忽飛去,水上有人彈琵琶。
暑中帶汗入山中,霜滿風篁雪滿松。只是山寒清到骨,也無霜雪也無風。
綰蚓涂鴉不自嫌,卻將毫末強楸挦。中書老矣真無用,猶向人前要出尖。
香積廚中筍似蘭,頭陀作供愧酸寒。不知山外艱生事,猶勝槐齋苜蓿盤。
東閣摩挲舊雨琴,青山回首又秋深。制中面目今何似,折盡寒燈半夜心。
枝遠橫過水,風巨欲招天。天紙洞庭墨,詩與兆人觀。
首疏明明點敗棋,次篇字字比元龜。人中龍定子瞻是,殿上龍非安世誰。
游子承恩出禁闈,高堂華發照春暉。潘輿自不隨驄馬,萊綵何妨舞繡衣。江鯉一從天上寄,臺烏長繞日南飛。即今婺女遙相望,柱史星光近太微。
貯煙含霧結機絲,旁絡中聯鬼不知。一炬么微平地起,萬花紛駭入云披。龍蛇雜出星辰下,霹靂交從指掌馳。直到上頭人喝采,滿衣灰燼踏泥歸。
春光惟曉際,花柳暫逢迎。嫩綠殊輕薄,妖紅遂滿盈。凄清從汶水,爛熳及東平。幽事初關切,風塵莫驟驚。
霓旌翠葆瑞煙浮,禁籞深嚴近素秋。如此一枝何處見,月明涼影鳳池頭。
江南春水拍天齊,鴻雁成行向北飛。未必云山便相隔,秋風還帶夕陽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