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西樞出撫關陜鄭亨仲以秘監充參謀館中咸分韻為餞得綸字
關河宣慰尚儒臣,賓客仍收席上珍。
便有威名如敵國,更分籌劃累同人。
連城簪笏官寮舊,夾道壺簞詔墨新。
歸日毛錐應好在,卻從丹禁演絲綸。
關河宣慰尚儒臣,賓客仍收席上珍。
便有威名如敵國,更分籌劃累同人。
連城簪笏官寮舊,夾道壺簞詔墨新。
歸日毛錐應好在,卻從丹禁演絲綸。
在關河之地進行宣慰工作的還是儒臣,幕僚中還吸納了像席上珍饈般的人才。馬上就會擁有令敵國畏懼的威名,還多次為眾人出謀劃策。一路上,舊有的官員們頭戴簪笏夾道相送,百姓們手持壺漿迎接新的詔令。等歸來之日毛筆應該還完好,又能在宮中起草詔書。
宣慰:大臣代表皇帝視察某一地區,宣揚政令,安撫百姓。
席上珍:指宴席上的珍品,比喻優秀的人才。
敵國:指可以與本國相匹敵的國家,這里說威名如敵國,是說威名很大。
籌劃:謀劃、計劃。
簪笏:古代官員用的冠簪和手板,這里代指官員。
壺簞:指盛水的壺和盛飯的竹籃,代表百姓犒勞軍隊。
詔墨:詔書。
毛錐:毛筆。
丹禁:指宮廷。
絲綸:指皇帝的詔書
此詩創作于樓西樞被派往關陜地區進行宣慰工作之時。當時可能關陜地區在軍事、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朝廷需要派遣有能力的儒臣前往處理事務。眾人在館中為樓西樞和鄭亨仲餞行,大家分韻作詩,作者分得“綸”字,于是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主旨是為樓西樞出撫關陜送行并表達祝福。其突出特點是語言典雅,對樓西樞的才能和此行的意義進行了充分肯定。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和對官員任職的關注。
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
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
官家不稅商,稅農服作苦。
居人盡東西,道路侵壟畝。
采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
邊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來一人耕,三人食猶饑。
如今千萬家,無一把鋤犁。
我倉常空虛,我田生蒺藜。
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乍拋衫笏覺身輕,依舊還稱學道名。
欲泥山僧分屋住,無奈同官珍重意,幾回臨路卻休行。
青衫脫下便狂歌,種薤栽莎?古坡。
野客相逢添酒病,欲與九衢親故別,明朝拄杖始經過。
秋來不復眠,但覺思悠然。
菊色欲經露,蟲聲漸替蟬。
詩情生酒里,心事在山邊。
舊里無因到,西風又一年。
帝里閑人少,誰同把酒杯。
硯山籬下菊,今日幾枝開。
曉角驚眠起,秋風引病來。
長年歸思切,更值雁聲催。
旅人無事喜,終日思悠悠。
逢酒嫌杯淺,尋書怕字稠。
貧來許錢圣,夢覺見身愁。
寂寞中林下,饑鷹望到秋。
三年賃舍親仁里,寂寞何曾似在城。
飲酒自緣防冷病,
自別青山歸未得,羨君長聽石泉聲。
深閉柴門長不出,功夫自課少閑時。
翻音免問他人字,到頭歸向青山是,塵路茫茫欲告誰。
幽棲一畝宮,清峭似山峰。
鄰里不通徑,俸錢唯買松。
野人時寄宿,谷鳥自相逢。
朝路床前是,誰知曉起慵。
心在林泉身在城,鳳凰樓下得閑名。
洞中見鑿尋仙路,詩人多說離君宅,不得青苔地上行。
幽島蘚層層,詩人日日登。
坐危石是榻,吟冷唾成冰。
靜對唯秋水,同來但老僧。
竹枝題字處,小篆復誰能。
每來歸意懶,都尉似山人。
臺榭棲雙鷺,松篁隔四鄰。
迸泉清勝雨,深洞暖如春。
更看題詩處,前軒粉壁新。
此路何瀟灑,永無公卿跡。
日日多往來,藜杖與桑屐。
路邊何所有,磊磊青淥石。
蒙蒙紫花藤,下復清溪水。
若遣隨波流,不如風飄起。
風飄或近堤,隨波千萬里。
念昔有此峰,在彼江陵先。
舉世未能知,愚亦望同賢。
我來心益悶,欲上天公箋。
營營是與非,前樂后還悲。
今世已如此,他生愿似師。
禪房空旦暮,畫壁半陳隋。
繞徑蒼苔跡,幽人來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