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聞櫓
日斜喧急雨,雨夜候蟲秋。
宴坐游三昩,因人吟四愁。
疏林月色好,別渚櫓聲幽。
卻憶秦淮上,寒更渡小舟。
日斜喧急雨,雨夜候蟲秋。
宴坐游三昩,因人吟四愁。
疏林月色好,別渚櫓聲幽。
卻憶秦淮上,寒更渡小舟。
夕陽西斜時急雨喧鬧,雨夜中秋蟲鳴叫報秋。安坐靜修體悟禪定,因友人觸動吟誦《四愁》。稀疏樹林間月色美好,其他小洲傳來幽遠櫓聲。卻回憶起秦淮河上,寒夜更鼓聲里輕舟劃過。
三昩:同“三昧”,佛教用語,指正定、專注的境界;也泛指事物的訣要。
四愁:指東漢張衡《四愁詩》,借懷人抒發愁思,此處代指愁緒。
別渚:其他的小洲、水中小塊陸地。
寒更:寒夜的更鼓聲,古代夜間報時用。
此詩當創作于秋季雨夜,詩人獨自靜坐時聽聞櫓聲,由當下的靜謐景致觸發對秦淮河舊游的回憶,反映了其閑適心境與對過往的懷念。
全詩以“夜坐聞櫓”為線索,串聯眼前秋夜之景與秦淮舊憶,意境清幽,情感深沉。通過視聽交融、虛實結合的手法,展現了詩人細膩的觀察力與含蓄的抒情風格。
梅花愁滿雪寒天,無計能留住百年。禮義防身閨閫肅,誦弦盈耳子孫賢。銀綃錫命旌高壽,玉樹藏輝慘暮煙。列女傳中名可續,詞垣正有筆如椽。
頗怪逢迎懶,幽居勝茂陵。窗前題佛偈,床上點丹經。細草隨階綠,微風入座清。倦來眠正穩,林鳥莫多鳴。
扁舟放浪五湖間,雨笠風蓑忘卻還。賴有吳興顏太守,浮家泛宅稱高閒。
共說前科志操同,肯交關節透簾櫳。飛章交搆徒為爾,美謚玉成文介公。
旋步云綱上,天風颯爾吹。飄裾凌斗柄,秉笏揖參箕。獅子銜丹綬,騏驎導翠輜。飛行周八極,幾見發椿枝。
玉帳東風入,春歸細柳營。將軍披羽服,揮麈坐談兵。旗定轅門肅,香銷燕室清。封侯非所愿,但遣四方平。
雨澗奔泉決岸沙,沉沉破屋聽檐花。塵編滿室空生蠹,濕灶無煙祇吠蛙。三徑已荒陶令菊,一廛聊種邵平瓜。莫云回首西城近,何日敲門共試茶。
三秋渾不見,人事兩茫茫。說到傷心處,一字一淚行。
玉皇宮闕擁群姬,縞素飄飄雜佩垂。侍輦恩深頻早起,不禁霜雪立多時。
數篇持往助歡咍,想見封題手自開。春草已生無好句,阿連空復夢中來。
胡床腳底萬峰寒,拄杖錐尖亂蘚斑。天柱岡頭行未飽,相攜更上一重山。
放舟南浦草萋萋,子又東流我又西。怪此豫章城上月,清光千里共分攜。
濠上初相得,竹林曾共游。清文三峽水,爽氣九華秋。世已從新學,人誰與此流。遺芳端不朽,未信蓋棺休。清弋江村外,工山右縣邊。追游曾結社,許與更忘年。郢斲無為質,牙琴有絕弦。巾箱遺墨在,披閱一潸然。
山葉滿荒徑,溪云生翠微。采樵人已去,終日敞荊扉。
極知天下無難事,聞道先朝有直臣。萬死不輸三寸舌,一生誰是百年身。英靈地已歸河岳,遺草天應護鬼神。欲殉朱云借時劍,九原重斬負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