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大年當暑午枕
道人曾得卻暑方,烈日卓午心清涼。
書齋長物復何有,含風竹簟八尺長。
睡魔久困世喧閧,乍入寂境如還鄉。
嗜茶嘗膽汝藥石,煮餅炊飯吾津梁。
古來至人具法眼,凈穢天女猶皮囊。
坐禪入定了十劫,睡蛇有口難螫傷。
要當尋師漸磨洗,想子已聚三月糧。
道人曾得卻暑方,烈日卓午心清涼。
書齋長物復何有,含風竹簟八尺長。
睡魔久困世喧閧,乍入寂境如還鄉。
嗜茶嘗膽汝藥石,煮餅炊飯吾津梁。
古來至人具法眼,凈穢天女猶皮囊。
坐禪入定了十劫,睡蛇有口難螫傷。
要當尋師漸磨洗,想子已聚三月糧。
道人曾得避暑妙方,正午烈日下內心依然清涼。書齋中除了必備之物還有什么?只有八尺長的竹席含著風涼。睡魔久被世俗喧鬧困擾,忽然進入寂靜之境如同回到家鄉。嗜茶嘗膽是你的療救之方,煮餅炊飯是我的生活橋梁。古來至人具有法眼,凈穢的天女也不過是皮囊。坐禪入定歷經十劫,睡蛇有口也難以螫傷。應當尋師漸漸磨洗心性,想來你已備足三月食糧。
卻暑方:避暑的方法。
卓午:正午。
長物:多余的東西,此處指書齋中簡樸無華。
睡魔:指困意、倦意。
藥石:藥物,此處比喻療救之物。
津梁:橋梁,比喻生活依托。
法眼:佛教指能洞察一切的智慧。
天女:典出《維摩詰經》,天女散花示現諸法無常。
睡蛇:比喻干擾睡眠的雜念,佛典中以蛇喻煩惱。
漸磨洗:逐漸修煉、凈化心性。
此詩為次韻(和詩)友人‘大年’的《當暑午枕》而作,約創作于夏日午后。詩人通過回應友人關于午枕的詠嘆,結合自身對禪修的體悟,表達對靜修生活的認同,反映宋代文人融合儒釋的思想傾向。
全詩以‘午枕’為引,由避暑之方切入,借書齋清景、睡魔歸寂等日常細節,融合佛理典故,層層遞進地闡釋內心清凈方為真正‘卻暑’之道,體現了宋代詩歌‘以理趣勝’的特點。
江上形容吾獨老,百壺且試開懷抱。妙舞逶迤夜未休,多情依舊能潦倒。雨裛紅蕖冉冉香,玉樽錦席高云涼。酒酣耳熱忘頭白,老儒不用尚書郎。
晨興歷榛曲,側側披幽蘭。叢生蕭艾中,自別良獨難。幸免昧著鋤,誰取鳴琴彈。踟躕濃露下,三嘆停朝餐。秋風方西來,蕭颯吹長林。眾綠遂蘦落,去去難復尋。昔蔽陽烏光,今豁涼蟾陰。濯濯垂繁枝,但有寒棲禽。攬之思代嬗,天地夫何心。
吾宗三鳳久心降,一見端如渴飲江。好客襟懷直絕倒,封侯骨相自耆龐。知名夙昔慚驚座,袖手雍容笑斲窗。豈謂詩盟容我輩,啞鐘無韻若為撞。
篆籀精研石鼓文,縮臨端硯惜毫分。銀鉤鐵畫神摹古,拓本傳薪愛護殷。
貴藩堯母族,外戚漢家親。業重興王際,功高復辟辰。愛賢唯報國,樂善不防身。今日衣冠送,空傷置醴人。
鸚鵡連呼月正圓。春色年年。春酒年年。茜紗窗下撥鹍弦。枝上花鮮。髻上花鮮。欹枕聲聲聽杜鵑。思欲成眠。越不成眠。起看又是曉霞天。紅了東邊。黃了西邊。
振衣千仞上,渺渺御天風。道遇餐霞子,山回采藥翁。石樓晴復雨,野徑斷還通。榻古荒苔沒,庵殘亂草封。秋云半嶺白,海日五更紅。恍惚聞仙樂,依稀駕彩虹。麻姑分竹葉,玉女獻芙蓉。從此忘歸路,優游四百峰。
潮頭曉引相風旗,鹢首遙當北極移。歲杪可堪垂老別,春明應報入官期。塵中物色誰相借,海上家聲論久私。逸氣自從多病減,獨難裁損是遐思。十載南山變霧章,馬家空羨白眉良。融風是處催花萼,寒樹明朝隔雁行。咫尺即看天路遠,涓埃總荷圣恩光。關河無限英賢事,豈盡高車耀故鄉。
謁帝承明廬,軺車遄行邁。佇立望親賓,江堧集冠蓋。之子世圭璋,譽命雄昭代。德業天人資,早慧光廷對。來歸駟牡騑,赴闕民風載。琮璧川岳輝,秘閣絲綸待。夕瀣肅簡書,秋云捲斿旆。悵彼青驪歌,宛及黃花會。感慨觴詠中,興況山川外。恍聽渚鴻聲,離思滿群籟。肅肅戒征驂,煌煌將玉節。惘惘別嶠云,凄凄動涼月。珠樹豈不懷,藜閣遂所職。坫壇湖海人,咫尺云霄憶。客星正東指,飛光未西匿。島國盛陽和,霜原早蕭瑟。想及幽薊間,酸風射肌骨。纻衣重翠羽,溫室輕狐腋。金臺郭子駿,黍谷鄒生律。行矣慎馳驅,咨度濡椽筆。
琉璃開凈域,孤磬窅然清。不染虛空色,君聽起滅聲。妙明無二法,彼佛即群生。誰證風塵底,逍遙出世情。
爐香初爇茗初烹,一榻蕭然暑氣清。夢醒蟬嘶桐葉院,秋來蟲上豆花棚。消閒棋酒過三伏,權領圖書擁百城。小院疏簾無客到,拋書欹枕聽鳴鶯。
波沉斜照。山吐濃云,飛來夜雨瀟瀟。一棹輕寒,驚回遠夢無聊。歸鴻帶書乍到。為冥迷、低度深宵。知此夜、動湘□、幽怨淚濕輕綃。最是春秋佳處,潤岸花、紅透汀蓼香饒。桂楫疏簾,明看曉漲平篙。憑它玉琴洗耳,和清聲、流水迢迢。更未歇,倒金尊、閑讀楚騷。
重疊佳音樂不支,頻傳飛電到天涯。受恩垂老慚非分,為善無多貴及時。薄海一家逢運會,同堂五世快期頤。南交正喜歌豐稔,好趁清和進酒卮。
歷服靈長會,艱虞鎮定身。天休當此日,國是屬何人。大手彌綸地,洪鈞發育辰。金雞傳詔下,枯槁遍為春。主圣開昌運,臣勞效匪躬。功高元不賞,道大亦難容。鐘鼎完名外,衣冠老淚中。慰留天地德,殘夢逐東風。
迎薰閣外綠波肥,十里荷香人未歸。若許夢中身化蝶,今宵應傍藉花飛。曾為尋春試馬蹄,蘇公堤接白公堤。香山已去東坡老,芳樹流鶯故故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