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讀史記詩 其三
漢武將從禪,須如亟釋兵。
甘泉誠毖祀,喬岳紀尊名。
加禮崇休祉,修封蓋號榮。
豈同承帝箓,肆覲正權衡。
漢武將從禪,須如亟釋兵。
甘泉誠毖祀,喬岳紀尊名。
加禮崇休祉,修封蓋號榮。
豈同承帝箓,肆覲正權衡。
漢武帝即將舉行封禪大典,必須立即停止戰事。甘泉宮舉行著莊重嚴謹的祭祀,泰山等高山記錄下帝王的尊名。增加禮儀以尊崇福澤,修整封禪之禮是為了彰顯榮耀。這與承繼帝王符命不同,是通過諸侯朝見來端正法度。
從禪:參與封禪大典,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天(封)、梁父山祭地(禪)的大典。
亟釋兵:立即停止戰爭。亟(jí),急迫;釋兵,放下兵器,指停戰。
甘泉:漢代宮殿名,位于今陜西淳化,為重要祭祀場所。
毖(bì)祀:謹慎的祭祀。毖,謹慎。
喬岳:高山,此處指泰山等參與封禪的山岳。
休祉(zhǐ):福澤,福祉。
修封:修整封禪禮儀。
帝箓(lù):帝王的符命,指承繼皇位的祥瑞憑證。
肆覲(jìn):諸侯朝見天子,此處指封禪時的朝會儀式。
權衡:原指秤,引申為法度、規則。
此詩為作者奉和皇帝所制《讀史記詩》而作,圍繞《史記》中漢武帝封禪的歷史事件展開,通過詠史表達對封禪禮儀的尊崇,體現宋代君臣唱和的文學傳統。
詩以漢武帝封禪為核心,描述封禪禮儀、祭祀場景,強調其彰顯尊榮、端正法度的意義,語言莊重,緊扣史事,是典型的應制詠史詩。
十二高峰天外寒,竹梢輕拂仙壇。
寶衣行雨在云端,畫簾深殿,香霧冷風殘。
欲問楚王何處去,翠屏猶掩金鸞。
猨啼明月照空灘,孤舟行客,驚夢亦艱難。
天不高,地不大,惟有真心,物物俱含載。
不用之時全體在,用即拈來,萬象周沙界。
虛無中,塵色內,盡是還丹,歷歷堪收采。
這個鼎??解不解,養就靈烏,飛出光明海。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春山夜靜,愁聞洞天疎磬,玉堂虛。
細霧垂珠佩,輕煙曳翠裾。
對花情脈脈,望月步徐徐。
劉阮今何處,絕來書。
草芊芊,波漾漾,湖邊草色連波漲。
沿蓼岸,泊楓汀,天際玉輪初上。
扣舷歌,聯極望,槳聲伊軋知何向。
黃鵠叫,白鷗眠,誰似儂家疎曠。
輕盈舞伎含芳艷,競妝新臉。
步搖珠翠修蛾歛,膩鬟云染。
歌聲慢發開檀點,繡衫斜掩。
時將纖手勻紅臉,笑拈金靨。
去歲迎春樓上月,正是西窗,夜涼時節。
玉人貪睡墜釵云,粉消妝薄見天真。
人非風月長依舊,破鏡塵箏一夢經年瘦。
今宵簾幕飏花陰,空余枕淚獨傷心。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絲,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好風微揭簾旌起,金翼鸞相倚。翠簷愁聽乳禽聲,此時春態暗關情,獨難平。
畫堂流水空相翳,一穗香搖曳。教人無處寄相思,落花芳草過前期,沒人知。
畫屏繡閣三秋雨,香唇膩臉偎人語。
語罷欲天明,嬌多夢不成。
曉街鐘鼓絕,嗔道如今別。
特地氣長吁,倚屏彈淚珠。
渭闕宮城秦樹凋,玉樓獨上無憀。含情不語自吹簫。調清和恨,天路逐風飄。
何事乘龍人忽降,似知深意相招。三清攜手路非遙。世間屏障,彩筆畫嬌饒。
淡花瘦玉,依約神仙妝束,佩瓊文。
瑞露通宵貯,幽香盡日焚。
碧紗籠絳節,黃藕冠濃云。
勿以吹簫伴,不同群。
渺莽云水,惆悵暮帆。去程迢遞,夕陽芳草。千里萬里,雁聲無限起。
夢魂悄斷煙波里,心如醉。相見何處是,錦屏香冷無睡,被頭多少淚。
芳草長川,柳映危橋橋下路。
歸鴻飛,行人去,碧山邊。
風微煙淡雨蕭然,隔岸馬嘶何處?
九回腸,雙臉淚,夕陽天。
蕭索清秋珠淚墜,枕簟微涼,展轉渾無寐。
殘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練天如水。
堦下寒聲啼絡緯,庭樹金風,悄悄重門閉。
可惜舊歡攜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