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棲霞觀
一宵會清境,
不悟世間憂。
天共白云曉,
水和明月流。
碧煙生藻井,
紅日映花樓。
顧我無道氣,
拂衣難少留。
一宵會清境,
不悟世間憂。
天共白云曉,
水和明月流。
碧煙生藻井,
紅日映花樓。
顧我無道氣,
拂衣難少留。
整夜置身于這清幽之境,竟忘記了世間所有的憂愁。天空與白云一同迎來破曉,溪水和明月一起靜靜流淌。青碧的煙霧從華美的藻井升起,紅艷的朝陽映照著裝飾的花樓。可我沒有修道的仙氣相合,只好拂衣離去難以在此久留。
清境:清幽的環境。
不悟:沒有察覺,忘記。
藻井:古代建筑中天花板的裝飾結構,多為方形、圓形或多邊形,常飾以彩繪。
道氣:修道者的氣質或仙氣。
拂衣:整理衣襟,此處指準備離開的動作。
此詩或為詩人游歷途中夜宿棲霞觀(道教場所)時所作。道教清修之地的靜謐氛圍觸發詩人對世俗憂愁的超脫之感,但自身與道境的疏離又使其難留,反映了中晚唐文人對隱逸生活既向往又難以徹底融入的復雜心態。
全詩以“宿”為核心,通過夜宿道觀的所見所感,展現清幽道境與世俗心境的碰撞。前六句極寫環境之美,末兩句轉折點明心跡,主旨鮮明;語言質樸而意境幽遠,是唐代山水紀游詩的典型之作。
小樓朝夕眼長開,支枕看山凈俗懷。莫把紗簾輕易捲,四山空翠入窗來。
門前東西道,下是荷花港。越女不避人,唱歌來蕩槳。
北風烈烈聲怒號,寒天滿目飛蓬蒿,健兒皸瘃馬猬毛。書生那有封侯骨,都護休言出塞勞。
頻年元日叩天門,此日無繇達至尊。祇率兒孫朝北斗,更傾葵藿向東暄。陶園氣轉筠為瑞,蔣徑春來草漸蕃。分罷屠蘇還再祝,椒花長此頌亨屯。
任運騰騰作老顛,何須論道復論禪。莫將閑事來相擾,妨我長伸兩腳眠。
馬龁枯萁曉,夢回山月殘。一韉秋色里,偏覺毳袍寒。
天氣良晏溫,山原足游衍。石溪試初涉,衣裳費牽挽。油油風力舒,恍恍煙色遠。指峰左右賞,愛草行坐軟。情興俱笑談,造詣各深淺。望望蒼寒中,禪關路猶緬。
不住不住?;鹪寒旊x,深宜別戶。害風仙、化我扃門,這修行須做。腥膻戒盡常餐素。掛體唯麻布。待百朝、鎖鑰開時,效吾師內顧。
異鄉身世寄飄零,畢娶猶慚向子平。云外青山他自好,雨中蒼葑若為耕。鹽車困驥思芻秣,涸轍窮鱗待水生。重覓西湖舊游路,舞堤楊柳不勝情。
前年蹭蹬一麾出,乃得憑軾漢水東。
昔日中原戰火催,征塵一路馬聲哀。移民淚盡珠璣巷,又傍湞江向海隈。家已遠,夢難回。嶺梅千載冒寒開。不知今日尋根客,可見當年燕子來。
一時飛思薄青冥,水墨圖開萬里屏。若個溪山幽絕處,釀泉聲繞醉翁亭。
玉液應期養圣胎,萬花仙供為人開。祇從六甲行廚里,徑就行窩卒去來。
柿子先于桂子黃,此間濠上即方塘。使君省識余心樂,未必劉莊勝蔣莊。
東風吹古丘,白楊何蕭蕭。烏鴉號樹顛,鳴鳩亦飄飖。昔我先世祖,挺身自芻蕘。種德發馀光,甘貧長寂寥。源深流易長,本厚木斯喬。累葉繼衣冠,金門擁瓊瑤。誰云高堂鼎,不自陋巷瓢。徘徊陟墓道,瞻望心搖搖。西山郁蘢蔥,爽氣干云霄。荊莽蔽人目,草色春含嬌。陽和發幽響,好鳥協笙簫。黍稷各通誠,戴白與垂髫。念入千載深,魂魄良可招。登車懼任重,橫帶愧虛驕。榮華豈不美,君子貴后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