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無夢歸天臺
天臺山里草堂低,一到都城識面稀。
綺里冠裳遵漢命,許由風骨謝堯歸。
去時暑氣蒸船滴,到日秋云伴鶴飛。
誰向薜蘿尋覓得,石橋侵漢見依微。
天臺山里草堂低,一到都城識面稀。
綺里冠裳遵漢命,許由風骨謝堯歸。
去時暑氣蒸船滴,到日秋云伴鶴飛。
誰向薜蘿尋覓得,石橋侵漢見依微。
天臺山里的草堂低矮,張無夢一到都城后,大家見面的機會就少了。他雖身處塵世,卻有綺里季般的氣節(jié)遵循漢命,更有許由那樣的風骨拒絕高位回歸山林。離開時暑氣蒸騰,汗水都能滴到船上,到達時秋云相伴,如仙鶴般自在飛翔。誰能到薜荔女蘿生長之處尋到他呢,那石橋高聳入云,隱約可見。
綺里:指綺里季,漢初隱士,后出山輔佐太子。這里借指張無夢雖在都城,卻有自己的操守。
許由:上古時代的隱士,堯曾想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
薜蘿:薜荔和女蘿,常借指隱者的住處。
依微:隱約,不清晰。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張無夢是北宋著名道教學者,常游歷各地。此詩應是張無夢要離開都城返回天臺山時,詩人為其送別所作。當時社會相對穩(wěn)定,道教文化較為盛行,張無夢的行為體現(xiàn)了道家追求自然、遠離塵世的思想。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張無夢歸天臺,贊揚其高風亮節(jié)。特點是用典貼切,意境清幽。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文人對隱士生活的推崇。
白云本無心,乃生窗牖間。崇朝寄所托,日晏澹忘還。并秀綠蘿雨,馀潤紫芝田。悠悠將無同,翳翳還自然。欲得此中趣,惟觀天際山。獨想陶弘景,令人心意閒。
一枕梧堂亂葉飄,新詩何處擲瓊瑤。數(shù)篇風骨崚嶒甚,可道青衫業(yè)未消。
秦人鑿淮古城磧,秦時流水今如昔。地下黃金空自深,天門紫氣逾輝赫。六代煙華漲錦云,龍江鷺渚澄青碧。形勝今開天子都,風流更隱幽人宅。幽人抱藝入承明,能使四海傳高名。翻然解組歸淮水,笑弄漁舟自濯纓。聞道舍傍葛仙井,的爍丹砂徹夜明。與君共泥紫金鼎,手把霓旌游太清。
一鳥乘風起,逍遙天畔飛。一鳥墮泥涂,噭噭鳴聲悲。升沉亦何常,時去兩無依。我昔道力淺,磬折久忘歸。邇來解其會,百念坐自衰。惟尋醉鄉(xiāng)樂,一任壯心違。
百年此地有維桑,后慶唯公免物傷。早歲懿文如鸑鷟,一生純德似羔羊。人推奧學追三篋,自許寬巾貯八荒。冷笑村田諸父老,滿胸茅塞只貲糧。好德年高富且康,就中多福荷穹蒼。吟哦有得能千首,議論無窮只五常。此日鄉(xiāng)閭獲矜式,異時風化免銷亡。嗟余欲買西鄰住,歲為先生祝壽觴。
官供粥飯是官身,一歲三逢陌上春。應有得閑人笑我,苦因何事去來頻。
秋山無伴倍思君,倚杖前溪對夕曛。老恨皋魚重泣血,閒憐子夏久離群。悲風入夜號林木,倦鳥歸巢背岫云。孤負西堂明月夜,何時剪燭更論文。
旅食并門廿載余,南來人事不如初。平常多少知心話,待到修書一字無。
繞閣長松百尺高,輕花細細落云梢。羽人和露飧金粉,不用嵩山道士教。
一門三相兩封王。見說郎,美文章。收拾長才青眼是黃堂。柏府槐廳朝暮直披玉雪倚冰霜。靈山懷玉郁蒼蒼。古城隍,帶仙房。瑤草紫芝隨處發(fā)天香。盡道如今遷外好,只今朝風送玉琳瑯。金縷唱,錦帆張。
來往三楚間,涼涼一孤客。惟有此山川,賞心共晨夕。衡岳七十峰,歷歷神與役。洞庭蚌作帆,飛入云夢澤。三十六灣南,子美恣所適。歸來孟襄陽,高吟鹿門僻。如何欲依人,王粲樓蕭索。遙指赤松村,秋云一片白。樓外日車馬,風塵驕綺陌。焉知樓中人,百感在寂寞。斜陽照樓蕪,楚宮馀殘磶。一嘯冷長空,四嶂風雨激。
卜居水南里,乃在瓜山陽。敝廬僅容膝,小軒隘而方。塊焉類匏寄,兀坐如面墻。短桷闞疏欞,野圃雜眾芳。盤桓理遺編,游歌任行藏。所愿書滿家,不羨果盈筐。南國楊梅熟,東山盧橘黃。家家躬種穫,戶戶勤耕桑。吾豈若匏瓜,累累無所將。寓形一寄爾,瓢樽兩相忘。綿綿青蔓遠,藹藹書帶香。寤寐東陵侯,千載遙相望。
瘦骨迂才堪竊笑,豈能萬里事橫行。一身自試妖狐穴,六月深驅(qū)瘴海兵。陳湯攣痹緣西域,韋睿虛羸為北征。我愧古人無萬一,卻令二病偶然并。
少微方丈擬王宮,詩版流光射碧空。處士大星能比月,詞臣異代亦同風。壇邊樹老為龍去,井底丹砂與海通。飲水也能生羽翼,骨青髓綠發(fā)如蔥。
能文亦有張公子,往歲俄加道士衣。載酒白云山下路,擬將毫翰與同揮。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