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郭循正
粲粲有道孫,豐姿復亂真。
養氣如晴虹,照映塞外春。
好大有余韻,雨墊烏角巾。
典學萬人敵,談笑五臺賓。
篆筆壓秦相,翻笑蔡有鄰。
長袖果善舞,巨價藏百珍。
豈繄寂寞中,見此妙入神。
平生樂聞善,況我骨肉親。
孟堅贊炎漢,揚雄賦逐貧。
粲粲有道孫,豐姿復亂真。
養氣如晴虹,照映塞外春。
好大有余韻,雨墊烏角巾。
典學萬人敵,談笑五臺賓。
篆筆壓秦相,翻笑蔡有鄰。
長袖果善舞,巨價藏百珍。
豈繄寂寞中,見此妙入神。
平生樂聞善,況我骨肉親。
孟堅贊炎漢,揚雄賦逐貧。
光彩照人的有道之士的子孫,風采容貌幾乎可亂真。涵養正氣如同晴朗天空的彩虹,映照塞外的春天。喜好宏大之事且富有余韻,雨中弄濕了烏角巾。鉆研學問有萬夫不當之勇,談笑間成為五臺山上的座上賓。篆書筆法能壓倒秦朝丞相李斯,還嘲笑蔡有鄰。長袖善舞般善于處事,身懷無數珍寶價值巨大。難道是在寂寞之中,見到如此絕妙入神之人。我平生樂于聽聞善言,何況你是我的骨肉親人。就像班固贊美漢朝,揚雄作《逐貧賦》。
粲粲:光彩鮮明的樣子。
有道孫:有道之人的子孫。
養氣:涵養正氣。
雨墊烏角巾:雨中弄濕了烏角巾,形容不拘小節。
典學:鉆研學問。
五臺賓:五臺山上的賓客,指有學識、有地位的人。
篆筆:篆書筆法。
蔡有鄰:唐代書法家。
豈繄(yī):難道。
孟堅:班固,字孟堅,東漢史學家,著有《漢書》。
揚雄:西漢文學家,作有《逐貧賦》。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骨肉親”可知郭循正是詩人的親屬,詩人可能是在看到郭循正的才華和風采后,有感而發寫下此詩,表達對親人的贊賞。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郭循正的才華、氣質和風采。突出特點是善用比喻、典故,語言華麗。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相互贊賞、交流的文化氛圍。
賓王,義烏人。七歲能賦詩。武后時,數上疏言事,得罪貶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文明中,徐敬業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為府屬。為敬業作檄傳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見讀之,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及敗亡命,不知所之。后宋之問貶還,道出錢塘,游靈隱寺,夜月,行吟長廊下,曰:“鷲嶺郁岧峣,龍宮隱寂寥。”未得下聯。有老僧燃燈坐禪,問曰:“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僧笑曰:“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云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待入天臺寺,看余渡石橋。”僧一聯,篇中警策也。遲明訪之,已不見。老僧即駱賓王也。傳聞桴海而去矣。后,中宗詔求其文,得百余篇及詩等十卷,命郗云卿次序之,及《百道判集》一卷,今傳于世。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審言生閑,閑生甫。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詔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沉郁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兵,又以琴客董廷蘭之故罷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解,不復問。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拾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營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詣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常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中銜之。一日,欲殺甫,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者三,左右走報其母,力救得止。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大歷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為設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汙。為歌詩,傷時撓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墳在岳陽。有集六十卷,及潤州刺史樊晃纂《小集》,今傳。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觀李、杜二公,語語王霸,褒貶得失,忠孝之心,驚動千古,騷雅之妙,雙振當時,兼眾善于無今,集大成于往作,歷世之下,想見風塵。惜乎長轡未騁,奇才并屈,竹帛少色,徒列空言,嗚呼哀哉!昔謂杜之典重,李之飄逸,神圣之際,二公造焉。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李、杜之門者難為詩,斯言信哉!
千古懷人費夢思,殷勤卷贈歲寒枝。錢塘江上花如雪,不耐東風畫角吹。
嶠,字巨山,趙州人。十五通五經,二十擢進士,累遷為監察御史。武后時,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因罪貶廬州別駕,卒。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輒傳諷。明皇將幸蜀,登花萼樓,使樓前善《水調》者奏歌,歌曰:“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帝慘愴,移時,顧侍者曰:“誰為此”對曰:“故宰相李嶠之詞也。”帝曰:“真才子!”不待終曲而去。嶠前與王勃、楊炯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為文章宿老,學者取法焉。今集五十卷,《雜詠詩》十二卷,《單題詩》一百二十首,張方為注,傳于世。
隔水園林丞相宅,路人猶記種花時。 可憐總被風吹盡,不許游人折一枝。
又歸衡岳寺,舊院樹冥冥。坐石縫寒衲,尋龕補壞經。 嶠云籠曙磬,潭草落秋萍。誰伴高窗宿,禪衣掛桂馨。
龍門居士隱江濱,老去風流樂事真。 觴詠又臨三月暮,李桃初種一溪春。 眼中信我無馀子,名下如君有幾人。 淯溪不盡東流水,兩字平安托錦鱗。
清修二師持遠徒,麻衣草座深山居。 心如蓮花不著水,身似孤云行太虛。 記得茅堂明月夕,同汲寒泉煮白石。 多年不見擬相尋,秋風落葉迷行跡。
小人必樹黨,勢利相因依。 勢成乃翕合,勢去還暌離。 君子貴獨立,中心存不欺。 榮華羞附麗,衰謝罔棄遺。 君子與小人,於此常見之。 君子誠可守,小人足堪嗤。 君不見媚春野卉億萬數,花欄映發如有期。 一朝霜風肆凌厲,傍睨不復相扶持。 澗底喬松過百尺,干宵直上無附枝。 黛色不為時所變,澹然自有歲寒姿。
群山帶雨陰云重,滄海連天水氣昏。 遙想真人乘鐵舸,往來三島鬼神奔。
挐舟到山寺,詩句偶緣情。山自錫無后,寺因泉有名。
樓陰回夕景,樹色向冬榮。就水別茶味,全勝它處烹。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一枕羲皇穩臥身,饑驅頻逐五溪人。碧蘿深處啼山鬼,銅鼓聲中賽水神。
對鏡始驚須發改,銜杯方覺友朋真。故園此日花無賴,掃徑應添幾許塵。
籬邊風味酒邊身,澹泊襟懷磊落人。耐冷為傳青女信,含羞疑遇紫姑神。
菊天歲月閑中適,槐國功名夢里真。敝褐不堪重抖擻,尚留京洛舊緇塵。
柴桑原是宰官身,護惜名花勝美人。洛浦無媒空入夢,巫山有女孰傳神。
從來艷質皆成幻,似此孤芳始覺真。他日籬東重把酒,不辭沉醉臥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