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四首 其二
心生種種法生,森羅萬象縱橫。信手拈來便用,日輪午后三更。
心滅種種法滅,四句百非路好處。直饒達磨出頭,也是眼中著屑。
心生心滅是誰,木人攜手同歸。歸到故鄉田地,猶遭頂上一錘。
心生種種法生,森羅萬象縱橫。信手拈來便用,日輪午后三更。
心滅種種法滅,四句百非路好處。直饒達磨出頭,也是眼中著屑。
心生心滅是誰,木人攜手同歸。歸到故鄉田地,猶遭頂上一錘。
內心生起念頭,各種現象也隨之產生,世間萬物錯綜復雜。隨意取用就能發揮作用,就像太陽在午后三更(這里是一種超常規表達)。內心的念頭熄滅,各種現象也隨之消失,那些言語和錯誤的見解都有其好的地方。就算達摩祖師再出現,也不過是眼中的微塵。心生和心滅究竟是誰在主導呢,就像木頭人與自己攜手一同回歸?;貧w到故鄉的土地,還是會遭受當頭一棒。
偈:梵語“偈佗”的簡稱,即佛經中的唱頌詞。
森羅萬象:指宇宙間的各種事物和現象。
直饒:即使,縱然。
達磨:即達摩祖師,南天竺人,北魏時來中國傳教。
著屑:眼中有微小的東西,比喻微小的障礙。
木人:象征沒有情感和意識的人,這里有超脫之意。
此偈創作于禪宗盛行時期。禪宗強調心性覺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作者可能身處禪院修行,在對心性和佛法的深入思考中,以偈語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悟。當時佛教發展繁榮,禪門大德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弟子開悟,這首偈或許也是為了引導修行者認識心性本質。
這首偈的主旨是闡述心性與世間萬象的關系,強調心性的主導作用。其突出特點是用簡潔的語言表達深刻的禪理,打破常規認知。在文學史上,它是禪宗文學的典型代表,體現了禪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對后世禪宗文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韶光似酒著人濃,池館春殘柳絮風?;ú荒统畲鹤匀?,鶯聲全在綠陰中。
脩竹疏松一徑存,故家德澤久培根。歲寒并勵冰霜節,春永均沾雨露恩。翠蓋垂珠知結子,錦棚抽玉見生孫。要知奕葉承家慶,多在詩書禮義門。
經年客白門,書札見寒溫。共作幾回夢,各銷無限魂。聽鶯桃葉渡,嘶馬杏花村。欲識思君淚,請看衣上痕。
欲破閒愁殢舉觴,醉中行色轉凄涼。眼封無物堪消遣,望盡江城斷盡腸。
借問雨中好,何如晴后看。錦江紅濕處,應記獨憑闌。
北望紅云半日程,我來君去不勝情。一麾命下初分寵,三尺臺端久得名。春雨綠蕪新別意,南山脩竹舊詩盟。遙知不負疲癃望,淮水東流足頌聲。
羲馭無停轡,川流靡回波。朝見枝上花,暮觀葉辭柯。伊昔親在時,杖屨此婆娑。奄忽逝如期,忍賦詩蓼莪。極浦菱荷發,清瀾鳧雁多。向來釣游處,白石橫秋蘿。憩石復懷川,攬涕傷如何。
令德棄人世,明朝降寵章。起居存有位,著作沒為郎。寒水落南浦,月華虛北堂。松門一長想,彷佛見清揚。
東浮滄海漘,南為祝融客。漂轉混泥沙,迫此短景急。
燕京小兒眉目青,出門嬉戲娘叮嚀。一蹙容顏問所欲,恨不上摘月與星。豈意今秋值喪亂,兄妹散失身伶俜。北去傷心涕淚零,風沙滿面棲荒坰。長成被發能躍馬,陰山射獵無時停?;厥讓幉荒钹l國,長城日落天冥冥。哀哉行,誰堪聽。
樹鎖蒼煙白鳥鳴,春風花滿鳳凰城。無才難料人間事,有酒何求紙上名。分別是非誰得正?摩挲今古自宜平。閑愁枉壓眉頭重,且放襟懷伴曲生。
簾外飛花湖上語。不恨花飛,只恨人難住。多謝雨來留得住。看看卻恐晴催去。寸寸離腸須會取。今日寧寧,明日從誰訴。怎得此身如去路。迢迢長在君行處。
姚冶波奩,璁瓏山髻,新妝初試冰綃。纈眼園林,模糊檜頂松梢。玉鱗已作狂塵散,甚獰龍、貝闕猶驕。任荒茫、海氣樓臺,頃刻瓊瑤。當窗一白渾疑曙,笑姮娥寒噤,怯上墻腰。折斷衾棉,依然夢影如潮。秾華裝綴應成稿,怕東皇、呵手難描。漫商量、喚起花風,染柳熏桃。
錦織并蒂花,花成謾停梭。停梭復細看,人與花如何?明月照中天,敗葉鳴寒柯。誰知恩愛心,翻成離恨多。
宿云惹雨膩如塵,濕盡薔薇一片春。鶗鴂恰鳴胡蝶懶,軫香惟惱扈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