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彥侯宰黃巖 其二
自笑當初作底官
只應山水得盤桓
江樓風月傳觴后
邊塞塵沙行路難
閭里樵漁無失業
歲時簫鼓有余歡
十年父老今何似
為我從頭問訊看
自笑當初作底官
只應山水得盤桓
江樓風月傳觴后
邊塞塵沙行路難
閭里樵漁無失業
歲時簫鼓有余歡
十年父老今何似
為我從頭問訊看
自己笑著感嘆當初為何要做這個官,或許只應與山水相伴逗留。曾在江樓的清風明月中傳杯換盞,也經歷過邊塞塵沙的艱難行路。如今鄉里樵夫漁夫各安其業,節日里簫鼓齊鳴滿是歡暢。十年未見的黃巖父老現在怎樣,還請你替我一一詢問端詳。
作底官:做什么官。底,疑問代詞,相當于‘什么’。
盤桓:徘徊、逗留,此處指與山水相伴。
傳觴:傳遞酒杯,指宴飲聚會。
閭里:鄉里,泛指民間。
歲時:一年中的季節、節日。
問訊:詢問、問候。
此詩為送別李彥侯赴任黃巖縣令所作。李彥侯此前或有仕途輾轉(如‘邊塞塵沙行路難’),今調任黃巖。詩人與之交好,既回顧其過往經歷,又寄望其延續治績,故托其代為問候黃巖父老,體現對友人的關切與對民生的重視。
全詩圍繞送別主題,由個人感慨(為何為官、仕途艱辛)轉入對友人治績的肯定(閭里安樂),最終落于對黃巖父老的牽掛,既展現詩人與李彥侯的深厚情誼,也凸顯其關注民生的情懷,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
晚作臨邛客,相如真倦游。
又成悲卒歲,及此問歸舟。
共隠期他日,相逢記此州。
江湖有來雁,可以謝書不。
世奇粵水與湘山,此地元居楚粵間。
盡日覓詩終莫就,有時游目不能還。
驟來遙點雨初過,忽爾數峰云自閑。
遠碧近蒼元互映,淺青深綠更相關。
逸興猶鷗白,殘驅異犢黃。
青衫漫蠻府,黃帽合鱸鄉。
既自老將至,何由心甚長。
倘能藏斗酒,未暇博西涼。
使君何苦向宜州,應為涪翁句法留。
銅柱寧興跕鳶嘆,金華要遂牧羊求。
壯時根本先培固,老去波瀾重卷收。
我亦學詩窮未達,是中得處可聞否。
書疏雖能數,飄零可奈何。
每懷談緒遠,更益鬢絲多。
治行今難及,聲名保不磨。
公寧免騰踏,我乃愿婆娑。
呂氏多人物,譬之珠玉淵。
世官渠有命,家學定誰傳。
籍甚群公譽,皆云正字賢。
掖垣君舊識,聊與話當年。
霜落湖邊路,林疎溪上居。
向來行載酒,今日問憑書。
一飽異初計,五言真累渠。
故人誰我念,煩為語王徐。
趙壹鄉黨擯,陳登湖海豪。
飄飄風欲舉,凜凜雪爭高。
眼界自無極,畫圖空復勞。
未須驚白發,聊得湛春醪。
久矣疎黃卷,欣然對短檠。
燈寒度窗影,雨驟落簷聲。
伏枕身雖憊,觀書眼尚明。
帶經真有道,發冢復何情。
可意于茲夕,乃能來此風。
稻畦初吠蛤,草岸已鳴蟲。
三徑思茅屋,歸艎憶釣筒。
淵明寧隠者,魯望豈漁翁。
溟蒙初莫辨,飄灑忽成妍。
地豈三千界,山迷尺五天。
畫圖寧有此,言句可無傳。
卻恨與周子,行差一日先。
貽我五字句,清詩曷以酬。
端知檄愈疾,未信酒忘憂。
多難屢瀕死,諸兄虛見收。
病駒叨席秣,顧影益增羞。
佳詩如雋永,余論敢雌黃。
幸甚官同府,懷哉居擇鄉。
江湖身固遠,風月興何長。
勿作湘累吊,行賡殿閣涼。
勿云秋意漫生悲,可欠重陽一首詩。
瘦馬嘶風紅葉樹,村簾沽酒菊花枝。
壺觴征逐紛皆是,人物風流眇莫追。
獨立斜陽屢搔首,未妨烏帢鬢絲垂。
我已非青鬢,君今定白須。
田園稍治否,寢飯比佳無。
聞道為歸計,何當出此涂。
相期一邂逅,得以話艱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