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明白庵主寂滅之日用欲得現前莫存順逆為韻作八偈 其三
心馳即攝來,寂然住正念。
譬如分身集,全身方出現。
生佛識精聚,滅佛游魂變。
分坐寶塔中,貳法君試辨。
心馳即攝來,寂然住正念。
譬如分身集,全身方出現。
生佛識精聚,滅佛游魂變。
分坐寶塔中,貳法君試辨。
心意馳散時就把它收攝回來,寂靜地安住于正確的念頭。就好像分身聚集起來,完整的身體才會出現。眾生和佛都是識精的聚合,佛滅度后就像游魂發生了變化。分別坐在寶塔之中,兩種不同的法你試著去辨別。
心馳:心意馳散。
攝:收攝。
正念:正確的念頭,指符合佛法的思想。
分身:佛教中佛菩薩有分身的說法。
識精:指識的精華,這里可理解為構成生命的一種精神元素。
游魂:指人或佛滅度后類似靈魂的東西。
貳法:兩種不同的法。
由于“明白庵主”具體信息不詳,推測此詩創作于佛教修行氛圍濃厚的環境中。可能是在庵主寂滅之日,作者為紀念或探討佛法而作,當時作者應處于深入思考佛法教義的心境,試圖通過詩歌傳達對佛理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在于闡述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如收攝心意、生命的聚散變化以及對佛法的辨別等。其突出特點是用形象的比喻和對比來解釋抽象的佛理。在佛教文學中,這類詩有助于傳播佛法思想,引導人們思考佛理。
愁腸似線。又天澹綠蕪,江空人遠。雁早信遲,菊秀蘭衰成秋苑。司勛惆悵添清怨。聽嘶馬、風花零亂。紫騮芳埒,藏鴉細柳,膽娘庭院。曾見。嬌憨婭姹,據鞍態、翠擁珠圍紅茜。桂管夢遙,湖海游疏春潛換。桃花依舊迷人面。掩奩背、千呼不轉。怎教一笑回眸,語香送暖。
溟溟雨意若絲棼,銀竹森森瀉夜云。憶昔曾行兩京道,還如孤驛枕邊聞。
人言存在義何居,為是心如是物如。試問誰知存在者,離心別有豈關渠。
玉虹倚碧,吞萬頃、澄湘如練。是廣國雄才,斯文元氣,方許楊妃捧硯。漫叟高文平原字,示萬古華、芝金箭。看色正、芒寒日星,河岳動搖舒卷。吾倦。驂鸞十載,湘漓都遍。便詩續舂陵,酒行湖沼,未抵騷心九辨。碑字生金,篆英垂薤,剔盡頑苔昏蘚。蕭瑟意,擬傍三吾買宅,息柯同遠。
山風颯颯木蕭蕭,挑盡青燈夜正遙。但得誅茅臨澗水,長年飲酒詠離騷。
向曉星辰數點斜,云中寒日似籠紗。空庭老樹無人見,獨背春風自著花。
虹渚云高,麗譙風寂,倦睡不堪殘暑。十二珠欄閒倚遍,紞紞城頭更鼓。窺人簾罅月來,芳汗羅襟,銀床冰簟凝酸楚。誰道夢難尋覓,游仙歸路。還又曲繞屏山,綺疏六面,斷魂知在何處。醒來已、淚沾袖浥,碧波遠、瀟湘西去。耿盈望、瓊樓玉宇。漏長香短銷蘭炷。者寸寸柔腸,禁他寸寸成灰否。
夜半山雨來,夢覺還復息。寥寥檐溜空,時聞斷續滴。
一人傳虛萬人實,今時非有昨非無。見若是今聞是古,今聞昨見已模糊。
暗銷魂。半窗蕉雨黃昏。早又畫角吹殘,三弄落譙門。欲向桂叢輕訴,怕桂花馨薄,不解留人。更素娥暝泣,鮫絲玉箸,難剪愁根。檐花滴碎,離情似夢,搗夢如塵。小閣籠寒,空佇想、夕篝熏罷,香篆秋痕。瓊簫恨遠,問甚時、重見真真。待后夜,定懷中掌上盈盈,喚起同款芳尊。
窗前石筍碧嶙峋,便覺仙山不遠人。一自青牛西去后,種松皆作擔囊新。
雨晴未準。云斂遠碧,簾罅風緊。杯酌愁整。菊遲病久,寒砧報霜信。笛樓恨憑。江草倦綠,蘆浪千頃。鷗夢清迥。棹歌響答,微茫認歸艇。景物轉騷屑,客館吟商迷晚徑。鴉舅冷紅,蓮衣彫玉井。又砌畔啼螀,幽咽難聽。楚蘭魂定。是黨錮文章,休說憎命。理琴絲、淚交縻綆。
變而不動妙能神,諸妄銷亡只一真。若是無真安有妄,無形豈得影隨身。
我有一端綺,花彩鸞鳳群。佳人金錯刀,何以裁此文。
采南花感舊,記曾泛,碧潯船。望紅樹棲霞,青山疊彩,疑有詞仙。年年。訾洲夢雨,灑漓波綠滿一江煙。銷得愁腸萬斛,冷吟嘯破壺天。香連。玉冢花田。鸞訊杳,鶴魂圓。怕酒人長醉,素馨斜畔,碧血祠邊。依然。月牙倩影,補青蘿雪荈證詩緣。還似宣華古苑,并禽啼損清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