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茂家有磈石如匡山雙劍峰求詩
胸次能藏大千界,掌中笑看小重山。
飛來華岳一峰失,幻出匡廬雙劍閑。
偶觸篆煙云點綴,戲澆硯滴瀑潺顏。
莫將道眼生分別,隨意聊安幾案間。
胸次能藏大千界,掌中笑看小重山。
飛來華岳一峰失,幻出匡廬雙劍閑。
偶觸篆煙云點綴,戲澆硯滴瀑潺顏。
莫將道眼生分別,隨意聊安幾案間。
心中能容納廣闊世界,手掌中笑著觀賞這小巧的重山。好似華岳飛來一座山峰消失,幻化成了廬山雙劍峰般悠閑。偶然觸碰石頭如篆煙被云點綴,用硯滴澆水如瀑布潺潺流淌。不要用世俗眼光去區分評判,隨意把它安置在幾案之間就好。
胸次:心中。大千界:佛教用語,指廣闊的世界。
小重山:這里指李德茂家的磈石。
華岳:華山。
匡廬:廬山。
篆煙:盤香的煙縷,這里形容石頭紋理。
硯滴:滴水入硯的文具。
道眼:指洞察事物的眼力。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是詩人在李德茂家看到其收藏的如匡山雙劍峰的磈石,被石頭獨特造型吸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可能處于相對閑適的生活狀態,以輕松心態看待這一奇石。
此詩主旨是贊美李德茂家的磈石,突出其獨特造型。特點是想象豐富、語言幽默。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審美和創作風格。
不見元龍重倚樓,遙看天畔碧云流。東方紫馬嘶何處,南服蒼生系此憂。海氣郁蒸長似夏,蠻煙蒼莽獨宜秋。鳳凰山下相思樹,攀折還能寄舊游。
持缽空歸雪滿天,地爐幾日斷炊煙。妻兒不作啼號態,剛信爐灰冷復然。
叩叩通誠松柏下,山靈慳與祥辭。相逢鴆鳥告余時。梅花心事好,堅遞最紅枝。山田清了梅花稅,照人春月明漪。此中人語更依依。晚寒侵細步,珍護六銖衣。
千年古木臥無梢,浪捲沙翻去似瓢。幾度過秋生蘚暈,至今流潤應江潮。泫然疑有蛟龍吐,斷處人言霹靂焦。材大古來無適用,不須郁郁慕山苗。
茅屋不知得,春來三月深。蛛絲過游目,鳥語自傷心。謀到野中獲,詩隨景上尋。何人兼吏隱,吾欲再生今。
逶邐群峰隱,紆回一徑偏。空山殘照里,古路斷云邊。入壑疑無地,穿林覺有天。鹿眠松下塢,禽噪竹間泉。芝草緣岡秀,榴花滿洞然。莓苔寒細雨,桑柘隔孤煙。但見山川舊,誰知陵谷遷。人皆迷漢姓,居是避秦年。不記來時路,因?世上緣。遲回未忍去,或恐過神仙。
故人金子厚,四十猶落魄。扁舟溯江濤,訪我黃山腳。我慚老窮經,春蠶空自縛。羨君神仙姿,翩翩九皋鶴。不上光范書,暫賣壺公藥。高視萬物表,道尊卿相薄。山中十日留,窮天慰離索。聯詩出險語,酌酒成大噱。東風碎河冰,歸思中夜作。鵝黃催柳條,椒紅折梅萼。重來未有期,惜別中頗惡。俱宜慎出處,一瓢寧改樂。飛鴻正南來,有書幸相托。
淮南西畔草離離,萬楫千艘水上飛。旗幟蔽江金鼓震,伯顏丞相過江時。
平野水寬闊,丹丘連四明。仙都最高秀,群峰聳翠屏。遠遠望何極,矹矹勢相迎。獨標海隅外,處處播嘉名。
逃淵魚深處,避弋鴻冥飛。古來賢達士,亦復歌《采薇》。南山先廬在,兵塵悵暌違。山空無人居,惟見草木肥。翩然千歲鶴,一朝復來歸。新筑臨渾水,行徑窈以微。清流鳴前除,白云入晨扉。回顧陵谷遷,萬事倏已非。著書入理奧,得句窮天機。前路政自迫,此道儻可幾。殷勤抱中璧,黽勉留馀輝。第恐遁世志,還負習隱譏。永懷泉上石,一觴與君揮。惜無凌風翰,遐舉非所希。
素節鄉評重,清芬世閱傳。謝家兒侄盛,穆宅弟兄賢。展矣茲良士,嗟乎不永年。西風寄哀調,愿為唱新阡。
少陵湖海士,詩就鬼神驚。去國同王粲,憂時過賈生。才名山岳重,富貴羽毛輕。此際無由見,空含萬古情。
凜凜孤風藏不得,倒騎角虎出山來。大唐國里人無數,谷酒谷糟喚不回。喚得回,笑容未動,牙爪先開。
句好真堪供佛,泉幽欣更同僧。閑麈自橫涼簟,飛蚊故繞篝燈。
出郭乘時父老歡,頻年稼穡問艱難。邊烽自不虛龍劍,客禮誰能重鹖冠。地合千松山更秀,天垂片雨日多寒。秋來逸興今朝醉,老去新詩異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