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暴寒凍損呻吟
由心有癡愛,癡愛乃有業。
因業疾病生,痛此百骨節。
聲相成呻吟,齒頰空咬龁。
側眼看圜扉,以手枕匣褉。
觀此心無形,安得有業結。
業結如空華,病寧有枝葉。
方作是念時,顛倒想即滅。
心造古佛様,路入法界轍。
稽首甘露味,銷此煩惱熱。
由心有癡愛,癡愛乃有業。
因業疾病生,痛此百骨節。
聲相成呻吟,齒頰空咬龁。
側眼看圜扉,以手枕匣褉。
觀此心無形,安得有業結。
業結如空華,病寧有枝葉。
方作是念時,顛倒想即滅。
心造古佛様,路入法界轍。
稽首甘露味,銷此煩惱熱。
因為心中有癡愚的愛執,癡愛便招致了業力。因業力而產生疾病,痛徹全身骨骼關節。呻吟聲不斷發出,牙齒與臉頰空自咬合。側眼望向監獄的門,以手枕著匣中的衣物。觀此心本無形相,怎會有業力的糾結?業結如同空中幻花,疾病又怎會有枝葉?正作此念之時,顛倒妄念即刻熄滅。心造古佛的模樣,路徑進入法界的軌跡。稽首禮拜佛法的甘露滋味,消解這煩惱的熱度。
業:佛教術語,指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能引生未來果報。
圜扉(yuán fēi):監獄的門,圜指圓形,代指監獄。
空華:即“空花”,佛教比喻虛幻不實之物,如空中因眼疾所見的花影。
法界轍:法界指一切事物的本質,轍指軌跡,此處指法界運行的規律。
甘露味:佛教中比喻佛法能消除煩惱,如甘露般清涼。
此詩應為作者身陷囹圄時所作。獄中環境寒冷,身體凍損疼痛,作者在生理痛苦中反觀內心,結合佛教“業力”“心識”等思想,通過對病痛根源的哲思,尋求心靈解脫。創作時或正值作者遭遇困境,借佛理疏導情緒。
全詩以獄中受寒的具體病痛為引,深入探討佛教“業力”與“心識”的關系,指出痛苦源于“癡愛”所生之業,而通過觀照“心無形”的本質,可消解顛倒妄念,最終以佛法甘露熄滅煩惱。體現了佛教“以心轉境”的修行智慧,語言平實而哲理深刻。
對西風、鬢搖煙碧,參差前事流水。紫絲羅帶鴛鴦結,的的鏡盟釵誓。渾不記、漫手織回文,幾度欲心碎。安花著蒂。奈雨覆云翻,情寬分窄,石上玉簪脆。 朱樓外,愁壓空云欲墜。月痕猶照無寐。陰晴也只隨天意,枉了玉消香碎。君且醉。君不見、長門青草春風淚。一時左計。悔不早荊釵,暮天修竹,頭白倚寒翠。
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那邊走,者邊走,莫厭金杯酒。
畫羅裙,能解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 薄媚足精神,可惜淪落在風塵。
輝輝赫赫浮玉云,宣華池上月華新。 月華如水浸宮殿,有酒不醉真癡人。
喬巖簇冷煙,幽徑上寒天。 下瞰峨眉嶺,上窺華岳巔。 驅馳非取樂,按幸為憂邊。 此去如登陟,歌樓路幾千。
先朝神武力開邊,畫斷封疆四五千。 前望隴山屯劍戟,后憑巫峽鎖烽煙。 軒皇尚自親平寇,嬴政徒勞愛學仙。 想到隗宮尋勝處,正應鶯語暮春天。
不緣朝闕去,好此結茅廬。
緩轡逾雙劍,行行躡石棱。 作千尋壁壘,為萬祀依憑。 道德雖無取,江山粗可矜。 回看城闕路,云疊樹層層。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遙跨青田鶴,翩翩到此來。 庭生自家草,山有主人梅。 掃石夜朝斗,雨田秋起雷。 誰知塵影裹,清趣似蓬萊。
向紅塵里,有喧呼攘臂,轉聲辟眾,莫遣人冤濫、殺張室,忍偷生。僚吏驚呼呵叱,狂辭不變如初,投身屬吏,慷慨吐丹誠。 仿佛縲紲,自疑夢中,聞者皆驚歡,為不平。割愛無心,泣對虞姬,手戳傾城寵,翻然起死,不教仇怨負冤聲。
滿院落花春寂。風絮一簾斜日。翠鈿曉寒輕,獨倚秋千無力。無力。無力。蹙破遠山愁碧。
落木包生意,來鴻定去期。 如何蕭瑟氣,有許楚臣悲。
妝樓初下自傾成,冉冉香生繡戶清。 厭說廣陵春色暮,胭脂和淚雨中傾。
才經賞月時,又度菊花期。 歲月東流水,人生遠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