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雙泉
閻公立朝時,凜然古遺直。孤忠捍世波,砥柱屹挺特。
一旦成千古,埋玉秀山側。至今山中泉,實以配公德。
欲知其源深,下漲千頃澤。沙渠走清快,石井湛紺碧。
譬如澠與淄,相去無尋尺。日光毎下徹,山影必倒植。
倚欄應忻然,游鱗見尾脊。知誰念純孝,滿掬種白石。
粲然生玉英,冥感吁莫測。泉旁有精舍,聞多登覧適。
何時同二老,追逐扶瘦策。詩成坐假寐,夢歷秋山赤。
想見環珮清,繞除余響滴。
閻公立朝時,凜然古遺直。孤忠捍世波,砥柱屹挺特。
一旦成千古,埋玉秀山側。至今山中泉,實以配公德。
欲知其源深,下漲千頃澤。沙渠走清快,石井湛紺碧。
譬如澠與淄,相去無尋尺。日光毎下徹,山影必倒植。
倚欄應忻然,游鱗見尾脊。知誰念純孝,滿掬種白石。
粲然生玉英,冥感吁莫測。泉旁有精舍,聞多登覧適。
何時同二老,追逐扶瘦策。詩成坐假寐,夢歷秋山赤。
想見環珮清,繞除余響滴。
閻公在朝為官時,神態威嚴如同古代遺留的正直之士。他以孤忠之姿抵御世俗的浪潮,如中流砥柱般巍然挺立。一旦與世長辭,便長眠于秀山之側。至今山中的泉水,實則與他的公德相匹配。要知這泉水源頭之深,向下能匯聚成千頃湖澤。沙渠中的水流清澈暢快,石井里的泉水湛藍澄碧。就像澠水與淄水,相距不過咫尺卻各有特點。陽光常能穿透水面,山影必定倒立其中。倚著欄桿應會滿心歡喜,可見游魚的尾脊。不知是誰心懷純孝,捧來白石投入泉中。潔白的石粒如美玉生光,這種冥冥中的感應真是難以揣測。泉邊有精致的房舍,聽說多有登覽的樂趣。何時能與兩位老者同行,拄著瘦竹杖相逐相伴。詩寫成后坐著小憩,夢中遍歷秋山紅葉。仿佛能聽見清脆的環佩之聲,繞著臺階余音滴滴。
遺直:指前代遺留下來的正直之人。
孤忠:忠貞不二,忠心耿耿。
砥柱:比喻能支撐危局的堅強人物。
埋玉:對人去世的婉稱,此處指閻公逝世。
配公德:與閻公的品德相匹配。
澠淄(miǎn zī):澠水與淄水,二水味道不同,后比喻事物雖相近卻有區別。
冥感:指神靈或自然的神秘感應。
精舍:指書齋、學舍或僧道居住的房舍。
扶瘦策:拄著細竹杖。
環珮:玉制的佩飾,此處形容泉水叮咚如環佩相擊之聲。
此詩為詩人寄懷已故的閻公所作。閻公生前剛正不阿,去世后葬于秀山之側,山中雙泉因與他的公德相匹配而被傳頌。詩人或因聽聞雙泉事跡,或實地游歷泉邊,有感于閻公的品格與泉水的關聯,故題詩以寄追思。具體創作時間及閻公生平無明確記載,當為宋代文人常見的題詠寄懷之作。
全詩以“雙泉”為線索,前半贊閻公剛正品格,后半繪雙泉清景,將人文德行與自然景物相融合,借泉喻德、以景寄情,既展現了閻公“孤忠”“遺直”的高潔形象,又通過泉水的深廣、清冽等特點,象征其公德的深遠與純粹。語言質樸而情感深沉,是一首典型的詠人寄懷之作。
淅淅寒流漲淺沙,
月明空渚遍蘆花。
離人偶宿孤村下,
永夜聞砧一兩家。
從軍朔方久,未省用干戈。
只以恩信及,自然戎虜和。
邊聲動白草,燒色入枯河。
每度因看獵,令人勇氣多。
岳立鎮南楚,雄名天下聞。
五峰高閡日,九疊翠連云。
夏谷雪猶在,陰巖晝不分。
唯應嵩與華,清峻得為群。
玉殿論兵事,君王詔出征。
新除羽林將,曾破月支兵。
慣歷塞垣險,能分部落情。
從今一戰勝,不使虜塵生。
高士想江湖,湖閑庭植蘆。
清風時有至,綠竹興何殊。
嫩喜日光薄,疏憂雨點粗。
驚蛙跳得過,斗雀裊如無。
未織巴籬護,幾抬邛竹扶。
惹煙輕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賞不孤。
穿花思釣叟,吹葉少羌雛。
寒色暮天映,秋聲遠籟俱。
朗吟應有趣,瀟灑十余株。
石上菖蒲節節靈,先生服食得長生。
早知避世憂身老,他年控鯉升天去,廬岳逋民愿從行。
獻捷靈州倅,歸時寵拜新。
論邊多稱旨,許國誓亡身。
馬渴黃河凍,雁回青冢春。
到蕃唯促戰,應不肯和親。
一帶御溝水,綠槐相蔭清。
此中涵帝澤,無處濯塵纓。
鳥道來雖險,龍池到自平。
朝宗本心切,愿向急流傾。
靚妝才罷粉痕新,
迨曉風回散玉塵。
若遣有情應悵望,
已兼殘雪又兼春。
喧喧洛陽路,奔走爭先步。
唯恐著鞭遲,誰能更回顧。
覆車雖在前,潤屋何曾懼。
賢哉只二疏,東門掛冠去。
山色四時碧,溪聲七里清。
嚴陵愛此景,下視漢公卿。
垂釣月初上,放歌風正輕。
應憐渭濱叟,匡國正論兵。
落月臨古渡,武昌城未開。
殘燈明市井,曉色辨樓臺。
云自蒼梧去,水從嶓冢來。
芳洲號鸚鵡,用記禰生才。
隴底悲笳引,隴頭鳴北風。
一輪霜月落,萬里塞天空。
戍卒淚應盡,胡兒哭未終。
爭教班定遠,不念玉關中。
異代有巢許,方知嚴子情。
舊交雖建國,高臥不求榮。
溪鳥寒來浴,汀蘭暖重生。
何顏吟過此,辛苦得浮名。
薄命頭欲白,頻年嫁不成。
秦娥未十五,昨夜事公卿。
豈有機杼力,空傳歌舞名。
妾專修婦德,媒氏卻相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