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常一
本自未常迷,何勞今日悟。守住寂寞城,知君還錯悮。
從前諸圣人,元是凡夫做。豈有別路岐,教人離憂苦。
祇者生死中,即是佛去處。有人忽踏著,選甚浄穢土。
一向不回頭,喚之亦不顧。千圣不奈何,何不省言語。
了卻貪嗔癡,即是諸佛母。
本自未常迷,何勞今日悟。守住寂寞城,知君還錯悮。
從前諸圣人,元是凡夫做。豈有別路岐,教人離憂苦。
祇者生死中,即是佛去處。有人忽踏著,選甚浄穢土。
一向不回頭,喚之亦不顧。千圣不奈何,何不省言語。
了卻貪嗔癡,即是諸佛母。
人本就不曾迷失本性,何必今日才來開悟。守著寂寞的狀態,要知道這還是錯了。從前的各位圣人,原本也是凡夫俗子。哪有別的途徑,能讓人遠離憂愁痛苦。就在這生死之中,就是成佛的地方。若有人忽然領悟到,哪還管什么凈土穢土。一直不回頭,呼喚他也不理會。眾多圣人也無可奈何,為何還不省悟言語的真諦。了卻貪嗔癡,就是成佛的根本。
未常迷:不曾迷失本性。
錯悮:錯誤。悮,同“誤”。
元:原本。
路岐:途徑、道路。
祇者:只這。
選甚:哪里管、不論。
浄穢土:凈土和穢土,佛教概念,凈土指佛所居住的清凈世界,穢土指眾生所居的塵世。
貪嗔癡:佛教所說的三毒,即貪欲、嗔恚、愚癡。
此詩應與佛教思想的傳播和修行實踐相關。在佛教發展過程中,很多修行者容易陷入形式主義,執著于外在的修行方法而忽略了內心的覺悟。作者可能是看到這種現象,為了糾正修行者的錯誤觀念,引導人們回歸佛教的本質,即從內心去體悟佛性,而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強調人人皆有佛性,不必向外尋求解脫之道,應在生死日常中覺悟。其特點是語言直白,說理清晰。在佛教文學中,它以簡潔的方式傳達了深刻的教義,對后世修行者理解佛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天生麗質絕塵埃,肯把胭脂漫污腮。幸有清香過于雪,對人何止白皚皚。
每見江湖面,便生霄漢心。此心固未穩,有病莫能任。豈惟吾身病,心亦久清陰。未須論世事,歸去亦自針。
尊酒孤城急暮笳,玉壺金縷興無涯。茶烹雁宕千峰雪,酒釀龍山十日霞。幕府春光回大纛,轅門晴色護高牙。相逢況是河梁客,握手何妨片月斜。
常時寒已收,今茲陰尚結。惜此艷陽天,盡付蕭騷雪。穿花適自亂,雜雨詎成潔。獨有灞橋人,詩思益清絕。
青田劉處士,瀟灑好山房。夜月移花磴,春云動石床。書聲通遠谷,琴響應清商。我欲相依住,臨流筑草堂。
客里逢春百感生,況聽風雨過清明。楊花總是離人恨,桃葉都非舊妾情。小引酒杯還易醉,苦吟詩句卻難成。不知誰是窮途者,哭似當時阮步兵。
長輿成癖似太俗,夷甫不言尤失真。夷甫長輿皆不處,更須骯臟論錢神?
八十人稀有,君年又過之。康強由學力,孝友自天資。瑞世芝三秀,承家桂一枝。萬山圍隴首,昌大看他時。舊數同門友,尤推令子賢。登堂愧予晚,愛客莫君先。瘦馬青山外,孤帆落照邊。風流無復見,執紼涕潸然。
為花底恁朝朝出,風日清和今古稀。傳道鄭生重載酒,寄言花蕊莫輕飛。
東南有壯士,矯激如飛鴻。手持三尺鐵,腰懸兩石弓。去年曾射海,今年能殺紅。歸來在麾下,主將不論功。吁氣為我言,世道何由隆。
書燈枯坐久,片月若為情。時令馳何速,浮生翻自驚。親鄰疑有用,詩卷沽虛名。二十年間事,愁聞一雁聲。
紅疏疏,紫疏疏。可惜飄零著地鋪。春殘心轉孤。鶯相呼。燕相呼。樓下垂楊遮得烏。倚闌人已無。
一病衡門罷草玄,歸鴻長盼瀫江瀍。那知叔夜風前駕,真作王猷雪后船。五畝蒿萊元獨樂,雙溪桃李尚爭妍。飛龍自古多乖隔,悵望河梁白日懸。
蕭疏竹外裊煙梢,清淺溪流映小橋。不似僧房靜中看,月明風細夜寥寥。
城南看花花正開,清明微雨灑塵埃。路從周處臺前過,山轉曹彬廟下來。墮地游絲輕復起,近人嬌燕去仍回。高歌擊節狂歡賞,共盡生春酒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