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用前韻寄伯容兼其三子
高閣巍臨漢水邊,從來談舌自摩天。
華公不用徒辭位,噲等何堪復比肩。
他日屢藏閭里骨,而今時縱校人鮮。
龐公父子皆知道,試問王家三少年。
高閣巍臨漢水邊,從來談舌自摩天。
華公不用徒辭位,噲等何堪復比肩。
他日屢藏閭里骨,而今時縱校人鮮。
龐公父子皆知道,試問王家三少年。
高大的樓閣巍峨地矗立在漢水岸邊,人們向來高談闊論,言辭仿佛能觸碰到天際。華公不必白白地辭去官位,樊噲等人哪里配得上與賢能者并肩。過去很多賢士的尸骨只能藏于鄉里,如今卻時??吹叫∪说弥?。龐公父子都通曉大道,我想問一問王家的三位少年。
高閣:高大的樓閣。漢水邊:點明樓閣的位置。
談舌摩天:形容人高談闊論,言辭夸張。
華公:可能指歷史上某位姓華且有一定地位的人,這里或許是泛指賢能的官員。徒辭位:白白地辭去官位。
噲等:指像樊噲那樣的人,這里泛指平庸甚至卑劣之人。比肩:并肩,意為相提并論。
他日:過去。閭里骨:指賢士的尸骨只能埋沒在鄉里,未得重用。
縱:放任,這里有得志的意思。校人鮮:可能指小人得志,“校人”可理解為小人,“鮮”或有得意之意。
龐公:指龐德公,東漢末年隱士,通曉大道。知道:通曉道理、大道。
王家三少年:指伯容的三個兒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賢才不被重用、小人得志的現象,詩人對此深感不滿。詩人可能與伯容及其三子相識,通過這首詩表達自己的感慨并對王家三少年有所期許。
這首詩主旨在于批判社會賢才與庸人地位的不合理,強調賢才應得到重用。其突出特點是運用對比和用典,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說服力。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種現象和文人的思考。
蘆荻花多觸處飛,獨憑虛檻雨微微。
寒林葉落鳥巢出,江城向晚西流急。
無限鄉心聞搗衣。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續輪蹄似水流。
門外若無南北路,莫怪分襟銜淚語。
十年耕釣憶滄洲。
朝纓初解佐江??,麋鹿心知自有群。
漢囿獵稀慵獻賦,關吏不須迎馬笑,去時無意學終軍。
到曉不成夢,思量堪白頭。
多無百年命,長有萬般愁。
世路應難盡,營生卒未休。
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
桂楫謫湘渚,三年波上春。
舟寒句溪雪,衣故洛城塵。
客道恥搖尾,皇恩寬犯鱗。
花時去國遠,月夕上樓頻。
賒酒不辭病,傭書非為貧。
行吟值漁父,坐隱對樵人。
紫陌罷雙轍,碧潭窮一綸。
高秋更南去,煙水是通津。
清露白云明月天,與君齊棹木蘭船。
南湖風雨一相失,夜泊橫塘心渺然。
綠蘿縈數匝,本在草堂間。
秋色寄高樹,晝陰籠近山。
移花疏處過,?藥困時攀。
日暮微風起,難尋舊徑還。
三日去還住,一生焉再游。
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樓。
雙巖瀉一川,回馬斷橋前。
古廟陰風地,寒鐘暮雨天。
沙虛留虎跡,水滑帶龍涎。
卻下臨江路,潮深無渡船。
何處人事少,西峰舊草堂。
曬書秋日晚,洗藥石泉香。
后嶺有微雨,北窗生曉涼。
徒勞問歸路,峰疊繞家鄉。
權門陰進奪移才,驛騎如星墮峽來。晁氏有恩忠作禍,畢竟成功何處是,五湖云月一帆開。
月落清湘棹不喧,玉杯瑤瑟奠蘋蘩。誰令力制乘軒鶴,宵衣旰食明天子,日伏青蒲不為言。
回報隱居山,莫憂山興闌。
求人顏色盡,知道性情寬。
信譜彈琴誤,緣崖?藥難。
東皋亦自給,殊愧遠相安。
憶昨未知道,臨川每羨魚。
世途行處見,人事病來疏。
微雨秋栽竹,孤燈夜讀書。
憐君亦同志,晚歲傍山居。
曾話平生志,書齋幾見留。
道孤心易感,恩重力難酬。
獨立千峰晚,頻來一葉秋。
雞鳴應有處,不學淚空流。
禪床深竹里,心與徑山期。
結社多高客,登壇盡小師。
早秋歸寺遠,新雨上灘遲。
別后江云碧,南齋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