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四首 其一九
大圓鑒中同結社,一微塵里共安居。
釋迦彌勒無門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漢,撩著便知來由,不為分外。
若更擬議躊躇,何啻云泥萬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點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點。
且道點即是,不點即是。
長因虎嘯風生處,記得龍吟霧起時。
大圓鑒中同結社,一微塵里共安居。
釋迦彌勒無門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漢,撩著便知來由,不為分外。
若更擬議躊躇,何啻云泥萬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點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點。
且道點即是,不點即是。
長因虎嘯風生處,記得龍吟霧起時。
在大圓鏡智的境界中一同結社修行,于微小的塵粒里共同安心居住。釋迦牟尼和彌勒佛也難以進入此等境界,能達到看似未達之境的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大丈夫,稍有觸動便知曉緣由,不會有分外之想。若還遲疑不決,那差距何止如天上地下般遙遠。所以說十五日前,點化也難以達到;十五日后,達到了也無需點化。且說這該點化是對,還是不點化是對呢?常因老虎咆哮、風隨之而起的情景,而記起蛟龍吟嘯、云霧涌起之時。
大圓鑒:佛教術語,指大圓鏡智,是佛的智慧之一,能如大圓鏡般映照萬物。
一微塵:極微小的物質,佛教常以此比喻事物的渺小。
釋迦彌勒:分別指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是佛教中的重要神祇。
點:點化、指引。
何啻:何止。
此偈語可能創作于佛教修行氛圍濃厚的時期,作者或許是一位高僧大德。當時佛教修行者們注重對佛法的領悟和實踐,此偈語旨在教導修行者要以果斷、敏銳的態度去體悟佛法,避免陷入無謂的遲疑和困惑。
這首偈語主旨在于強調修行者應具備敏銳的悟性和果斷的行動力,以達到高深的佛法境界。其特點是充滿佛教哲理,語言簡潔卻意味深長。在佛教文學史上,這類偈語對后世修行者理解佛法和修行方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舟行歷寒溪,黯黯云物暝。昔聞鐵爐步,今過鐵爐頂。鐵爐已無睹,但見山水迥。林木杳深黑,巨石立鼎鼎。百里無炊煙,山徑人跡屏。頗聞舟人言,日者屢傳警。潛過崖壑下,仆從面目冷。畏途真險艱,嘿坐心怲怲。
聞道錦江成渭水,花光紅似長安。銅駝空自泣秋煙。綺羅興廢外,歌酒死生間。野哭千家腸已斷,蟲沙猶望生還。金湯何計覓泥丸。西南容有地,東北更無天。
紅袂歌聲起,因君始得聞。黃昏小垂手,與我駐浮云。
尚憶燕臺別,長歌蜀道行。元龍原俠氣,仲舉最高名。露冕千巖秀,褰帷萬岫明。地鄰巴婦穴,天近夜郎城。灌口花相待,峨嵋樹若迎。海棠開四座,杜宇逐雙旌。望闕依星象,登樓試晚晴。朱衣群吏謁,彩筆眾僚驚。賦屬揚雄和,詩從杜甫評。支機有片石,一為問君平。
摯別王雎德,吁嗟卷耳心。軸回坤事退,波度月痕侵。金暗奩花澀,椒寒壁氣沉。生平宗廟福,膏澤在民深。
去寺猶一里,隔林聞水聲。安知客乘興,山下遠相迎。
林廬澹疏煙,歸帆泊沙渚。披圖得空闊,總是經行處。
云影垂江護晏陰,題詩東閣曉寒侵。便須騎馬迎君去,街上青泥三尺深。
煙云出沒有無間,半在空虛半在山。我亦閒中消日月,幽林深處聽潺湲。
揩汗殘妝,咀梅顰黛,楚腰如束。為蔗漿頻飲,全疏綠蟻,繡床慵傍,閒倚青奴。解慍風來,忘憂花發,庭樹扶疏如畫圖。凌波襪,步蘭堂欲下,猶自踟躕。星娥月姊相呼。趁清樾、桃笙特地鋪。悵紫簫聲遠,青鸞夢斷,逸居無事,長日何如。玉子圓磨,文楸方界,多算須防一著輸。閒情遠,漸西山翠重,飛下陽烏。
年年國艷賞敷腴,酩酊供人就燕胥。此段固應先骨醉,餔糟聊學楚三閭。
知本無涯生有涯,萬源并鶩等恒沙。往而不返真虛語,大海澄圓本一家。
盛德初融后,潛陰未姤時。侍臣占易象,明兩作重離。
歲月匆匆去似飛,榆邊舊恨換新悲。遼天化羽如重到,城郭而今有是非。黃海渚,白山隈,藜床烏帽事成灰。北陵千畝前朝樹,歷盡興亡應長圍。
悠悠遠行邁,道路日荊棘。朝過白馬堡,十二磯接跡。群山極深阻,孤鬼時跳擲。不知開辟初,何以恁阨塞。累累數十夫,帶雨荷殳戟。屯戍存空名,緩急果何益。我欲極蒐薙,盡使川谷滌。恐此終不能,回首長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