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雜題 慧照堂
眼亦不碌碌,耳亦不碌碌。
云外野鳴幽,霜中歲寒綠。
何必面南山,真理明明足。
客問慧照名,僧拈一枝菊。
眼亦不碌碌,耳亦不碌碌。
云外野鳴幽,霜中歲寒綠。
何必面南山,真理明明足。
客問慧照名,僧拈一枝菊。
眼睛不忙亂地看,耳朵不忙亂地聽。云外傳來清幽的野鳥鳴叫,霜雪中松柏等植物依舊翠綠。何必一定要面對南山,真理其實明明白白已足夠。客人詢問慧照堂名字的由來,僧人拈起一枝菊花。
碌碌:忙碌、忙亂的樣子。
歲寒綠:指松柏等植物在寒冷時節依然保持翠綠,象征堅韌。
南山:常指代隱居之地,如陶淵明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意境和表達來看,可能是詩人在慧聚寺慧照堂游覽時,受寺廟清幽環境和僧人生活感悟的啟發而作。當時社會可能存在喧囂浮躁的氛圍,詩人借此表達對寧靜生活和真理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寧靜生活和真理的追求,強調真理無需外求。其特點是語言質樸、意境清幽、富有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和精神境界。
歸途不怯打頭風,緩棹乘流興未窮。一片晴峰疏樹外,木綿新點兩三紅。
身后凄涼亦可悲,青山埋骨恐無期。孤魂縹緲歸來未,遙望瀘陽系我思。
十年塵土面,一洗向清流。山與人相見,天將水共浮。落霞漁浦晚,斜日橘林秋。信美仍吾土,如何不少留。
孝然奇士,少避白波。食草啜水,露寓于河。色妹翳體,伐國謬歌。饑寒待盡,風節高峨。
揮杯勸孤影,孤影中自惻。濁酒且自陶,為君長嘆息。青苔依空墻,芳塵凝瑤席。感嘆何時平,含情弄柔瑟。遺響飛青天,青天何歷歷。云霞妝夕霏,回風吹四壁。君懷良不開,冰玉徒貞白。
悠悠千載后,此意向誰明。石破驚天雨,云荒落水聲。元文資客難,黃理委時評。肯信蛟龍夢,空慚奧博名。
慣得誇明麗,曾依畫省郎。幾枝斜映水,浮弄紫霞光。
相逢記得畫橋頭,花似精神柳似柔。莫謂無情即無語,春風傳意水傳愁。
元辰余俶裝,疊垛浥朝露。蘭蕙被光風,松篁夾廣路。煙黯蒲塘橋,遙指左桃墓。憶昔并衣糧,含笑入深樹。良朋相楚歸,死骨終相附。懷古撫殘碑,想見交情固。良足敦友誼,胡乃急榮遇。亦有卻聘人,灌園葆貞素。
淮水湯湯自古傳,王家袞袞更多賢。人門秀出烏衣右,時論誰居鳳閣先。已有聲名騰眾口,故應勛業在長年。安知今代文章伯,定是前身李謫仙。憶曾簪筆侍明光,細細熏香拱御床。正掌絲綸開畫省,忽嚴兵衛坐黃堂。一時童子能騎竹,三郡詞人總詠棠。漢世公卿盡良吏,趣歸須著紫荷囊。南風一夜入虞弦,帝遣文星下斗邊。冠蓋鼎來詩殷篋,兒孫羅立酒明船。掃除霜發三千□,笑傲銅人五百年。再拜愿公如許壽,幾看滄海變桑田。
密鎖重關掩綠苔。平分清景共徘徊。三江風浪隔天臺。人影不隨流水去,溪聲常送落花來。山林圖畫自天開。
關心日影轉前墀,又到蕭郎過院時。重向鏡中看一遍,髻花刪卻半嫣枝。
江上分攜才一年,鬢如秋草面如煙。不知老態增多少,但覺頭巾闊似前。
新抽達舍解穿楊,埋伏才官虓莫當。耀山閃谷降旗動,落落生擒類犬羊。
紀恩頻得讀新篇,兩度聞緘益黯然。梓里看春猶昨日,蕓臺珥筆又三年。漢廷內史名空籍,家學康成世有傳。尊酒論文偏念爾,從來無夢到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