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二首 其五
高吟大笑意猖狂,潘閬騎驢出故鄉。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
古人道,不看經,不念佛,看經念佛是何物。
自從識得轉經人,龍藏圣賢都一拂。
高吟大笑意猖狂,潘閬騎驢出故鄉。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
古人道,不看經,不念佛,看經念佛是何物。
自從識得轉經人,龍藏圣賢都一拂。
高聲吟唱、放聲大笑,神情張狂不羈,就像潘閬騎著驢離開故鄉。這動靜驚起了暮色中沙灘上的大雁,它們朝著海門斜斜飛去,排成兩三行。古人說,不看佛經,不念佛號,看經念佛又算是什么呢。自從認識了能讓經義流轉的人,那如龍宮寶藏般的圣賢經典都可一概拂去。
潘閬:北宋詩人,性格疏狂,常騎驢出游。
龍藏:指佛教經典,因佛教經典藏于龍宮而得名。
偈是佛教中僧徒唱誦的詞句,多蘊含禪理。此偈創作背景或與當時佛教禪宗發展有關,禪宗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反對拘泥于經典的形式。詩人可能受此思想影響,以狂放的姿態表達對傳統修行方式的獨特見解。
這首偈主旨在于表達一種超脫世俗、不拘泥于傳統修行方式的思想。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狂放、思想大膽,在佛教偈語文學中有獨特的風格,體現了禪宗思想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六年三按古膠東,兩見葵花五月紅。卻憶端陽沾賜扇,曾陪鹓侶覲飛龍。留題今是兩端陽,海氣仍飄五月涼。卻愛名花當戶發,還將遠意采幽香。
曲檻留春,華軒敞夏,當年朱邸分賜。香塵隨步徑,還隨處、雕欄堪倚。小山纖峙。又飛閣流丹,回廊縈翠,重簾低。綠楊垂處,亂花橫砌。最愛。千朵嬌紅,似絳幡朱節,舞鶯飛墜。天風環佩響,更深院沉沉歌吹。艷情誰寄。正鈿匣裁詩,金鳧添麝,人微醉。錦屏雙影,折枝橫髻。炎景停空,翠波湔暑,明湖一曲圓抱。環堤都是樹,帶夾岸、朱門多少。藕花開了。占三面朱欄,與花回繞,青簾裊。綺筵尊底,萬紅齊笑。更愛墻外東鄰,隱高樓天半,文窗窈窕。綠楊搖曳處,恰掩映、釵橫了鳥。靚妝雙照。盡羅扇兜香,遞風都好。花光杪。茜紗衫子,夕陽紅到。
白云留客客不住,云在青山客歸去。回頭慚愧清涼人,長共白云閑一處。
卻裝珍御復名誰,更展瑯函耀木輝。了道不除□權立,一切元體是無馀。
蠟紙燈籠云母輕,近來勾我睡魂生。醒來驟聽空階雨,疑是糟床壓酒聲。
南顧高無極,超然復建樓。氣疑通帝座,勢欲接瀛州。白水低三港,紅霞艷九秋。鄧公遺愛在,俯仰此淹留。
健筆能將萬象包,漫勞酬韻費推敲。聞名久已欽詩伯,述祖何期本世交。飛將文壇真大樹,程材藝苑重前茅。匆匆指日歸橈放,回首園林肯暫拋。
林外炊煙細若裁,詩情引上賦詩臺。螢從楊柳梢頭墮,雨向梧桐葉上來。華發蕭蕭秋更老,衡門寂寂晝慵開。終南佳處吾將老,仕宦休為捷徑猜。
三間茆屋十弓耕,了卻官租任此生。聞道薊門憔悴甚,麥田都屬五軍營。
辰溪燕子點波飛,恰似江南帶雨歸。對入畫梁相并語,滿庭紅艷發薔薇。
星壇步處云隨合,里邑喧呼道士功。四海正需霖雨急,臥龍何日起隆中。巫舞商陽古有之,神靈風雨灌壇時。陰陽夑理輸誰力,秪遣兒童頌法師。
一麾江皖十年留。未辦五湖舟。葑豆陰中,蘋花香里,還夢少年游。到處鷗波迎管趙,花月錦囊收。不櫛詞人,同根香草,桂葉兩眉秋。
馬卿作賦傳西蜀,狗監從容奏上林。湖水坐連千里碧,春風空對百花深。
石橋流水自東西,綠樹連云翠嶂低。卻憶當年持憲節,扁舟曾泛武陵溪。紅塵飛不到青山,宛轉橋東水閤寒。立盡夕陽橋上客,看山看水不知還。木落霜青水不波,野人茅屋帶巖阿。幽林采得憐香潔,坐對南山興最多。竹林茅屋枕江皋,疊玉峰巒夾岸高。似是剡溪清興發,獨沖風雪泛輕舠。
正是池荷,紅過后、滿院綠樹陰濃。離離吐蕊,忽地數到珍叢。伏雨闌風剛幾度,又催他香夢惺忪。好相逢,瑤臺舊侶,釵朵玲瓏。長門當日別后,恁燒殘畫燭,苦憶歡悰。淚浥銀箋,訴天心事誰同。黃金買賦何用,但重與、添香話漢宮。猩簾護,愿月圓長閏,花好長紅。玉宇澄空,初涼地、秋聲漸到梧桐。小庭夜靜,愁緒碎攪吟蛩。窣地欄干誰共倚。亂螢飛度竹間風。恁匆匆,絳河舊影,來約新鴻。爭知星期乍過,怎鈿簫翠管,取次成空。謝家池畔,香霧自上簾櫳。清暉暗憐玉臂,怕重到、針樓疑夢中。星星鬢,便亸鬟如故,妝鏡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