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宗入道因寄
羔雁已聞征不起,卻求披戴守貞居。
月堂欹枕三清夢,秋榻生塵萬卷書。
壇匝冷痕春蘚碧,鶴翹寒影雪杉疏。
年來未得尋幽跡,閑夜何人聽步虛。
羔雁已聞征不起,卻求披戴守貞居。
月堂欹枕三清夢,秋榻生塵萬卷書。
壇匝冷痕春蘚碧,鶴翹寒影雪杉疏。
年來未得尋幽跡,閑夜何人聽步虛。
已聽聞朝廷用羔雁征聘你,你卻不應召,反而求入道修行,守護著清凈的居所。你在月堂斜靠著枕頭,做著與三清相關的美夢,秋天的床榻落滿灰塵,旁邊堆滿萬卷書籍。道壇周圍布滿帶著冷意的綠色春蘚,仙鶴昂首,其寒影映襯著稀疏的雪杉。這些年我沒能去尋訪你隱居的蹤跡,在這清閑的夜晚,又有誰來聆聽那步虛仙曲呢?
羔雁:古代用為征聘賢士的禮品。
披戴:指道士穿戴道袍等入道修行。
三清夢:三清是道教所尊的三位至高神,三清夢指與道教修行有關的夢。
步虛:道教齋醮中道士諷誦詞章采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知,當時可能存在朝廷征聘賢才的情況,而趙萬宗拒絕了征聘選擇入道修行。詩人或許與趙萬宗相識,對其選擇表示理解和贊賞,在未能尋訪到趙萬宗時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趙萬宗不慕名利、潛心入道的行為。其突出特點是通過環境描寫和意象運用營造出濃厚的道教氛圍。在文學上展現了唐代文人對道教修行生活的關注和向往。
楊城湖口暫經過,沽酒無錢可奈何。白水煮魚嫌味淡,濕薪炊飯苦煙多。落帆且入三叉港,脫險方離萬頃波。東望小橋煙柳外,喜聞漁父一聲歌。
蟲響莓苔葉響廊,月光如雪露如霜。銅壺管領催華發,一夜應添百刻長。
出郭乘清興,扁舟一迅風。山光真黛比,水色與天同。宿鷺班班白,寒楓處處紅。誰知吾勝槩,名冠甬勾東。
表海全非,殖民猶是,倚樓信美山川。共風帆過鳥,綠凈遠浮天。念文物、中原漸盡,喪邦無日,互市何年。看奔流東下,只應留命桑田。用夷變夏,更偏安、江左堪憐。算素月流輝,黃花競爽,知為誰妍。向晚萬家燈火,縱橫處、嵐影如眠。剩雄心難遣,排愁還擘吳箋。
繡嶺春來綠樹圓,東風吹影入溫泉。華清夢斷飛塵起,玉雁銜香墮野田。
華原范中立,深得丹青要。仙游幾百年,聲譽尚流耀。圖成三尺縑,曠遠多詩料。山回起蠶叢,水漲沒寒潦。落葉入空江,清暉映丹嶠。歸人望故原,棲禽集蒼筱。輕舸溯中流,虛闌掛斜照。髣髴瀛海間,無限足清眺。何知荊與關,奚讓唐吳道。愧余涉黃塵,未得無聲奧。片語何足論,臨風付長嘯。
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
白藤花限白銀花,閤子門當寢殿斜。近被宮中知了事,每來隨駕使煎茶。
都將一年意,一夜申繾綣。橋畔烏鵲聲,天河漸清淺。
東南秋雨足,澤國水連天。日出數聲雁,風高何處船。寒菹初獲韭,野餉屢烹鮮。吾事無淹速,悠悠得醉眠。
夫不歸來誤妾身,望夫心未化為塵。歸來不見生前面,空向山頭哭石人。
黃童白叟真吾徒,田園荒蕪身自鋤。不知黑發變華發,誰問今吾非故吾。時逢知己話半日,每對好山傾一壺。世間萬事不足道,醉鄉即是神仙都。
城中樓閣似魚鱗,不見清風起白蘋。試選苕溪最深處,仍呼我輩不羈人。窺船野鶴何曾下,見燭飛蟲空自馴。繞郭荷花一千頃,誰知六月下塘春。
送別江頭日欲沉,落湳風急鳥歸林。秋云恰似人情薄,秋水還同客恨深。
三載逢秋相憶苦,雨窗記囑頻來。憑肩親見臉霞堆。小名曾促就,軟語數追陪。嶺表君家何處是,歸舟載得秋回。海風吹夢繞天涯。蒹葭無際水,玉雪可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