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歸護國寺
南宗開士共推賢,語默忘機合自然。
上國經游云出岫,故山歸去鶴沖天。
艤舟卻指靈溪岸,烹茗還資瀑布泉。
宴坐草堂諸念息,只應余習在詩篇。
南宗開士共推賢,語默忘機合自然。
上國經游云出岫,故山歸去鶴沖天。
艤舟卻指靈溪岸,烹茗還資瀑布泉。
宴坐草堂諸念息,只應余習在詩篇。
南宗的高僧們都公認你賢能,言語和沉默都忘卻機心,契合自然。你曾到京城游歷,如云朵出山;如今回歸故鄉,似仙鶴沖天。停下船指向靈溪岸邊,煮茶還借助瀑布的泉水。你安坐在草堂中各種雜念都平息了,只恐怕還殘留著寫詩的習慣。
南宗開士:南宗的高僧。開士,菩薩的異名,后泛指高僧。
語默忘機:言語和沉默都忘卻機心。
上國:指京城。
出岫:出山。
艤舟:停船靠岸。
資:借助。
宴坐:安坐。
余習:殘留的習慣。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內容推測,當時佛教南宗較為盛行,僧人云游四方、修行悟道是常見現象。詩人可能與這位僧人相識,在其回歸護國寺時寫詩相贈,表達對僧人的敬意和祝福。
這首詩主旨是送僧人歸寺,突出僧人賢能、超脫的形象。特點是意象優美、意境清幽。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送別僧人題材詩歌的特色。
烽火高飛百尺臺,
黃昏遙自磧西來。
昔時征戰回應樂,
今日從軍樂未回。
柳吳興近無消息,
張長公貧苦寂寥。
唯有角巾沾雨至,
手持殘菊向西招。
柿葉翻紅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紅樓。
隔窗愛竹有人問,
遣向鄰房覓戶鉤。
霧袖煙裾云母冠,
碧琉璃簟井冰寒。
焚香欲使三清鳥,
靜拂桐陰上玉壇。
洛水橋邊雁影疏,
陸機兄弟駐行車。
欲陳漢帝登封草,
猶待蕭郎寄內書。
玉樹溶溶仙氣深,
含光混俗似無心。
長愁忽作鶴飛去,
一片孤云何處尋。
紫蕊叢開未到家,
卻教游客賞繁華。
始知年少求名處,
滿眼空中別有花。
話舊全應老,逢春喜又悲。
看花行拭淚,倍覺下樓遲。
邊城已在虜城中,
烽火南飛入漢宮。
漢庭議事先黃老,
麟閣何人定戰功。
東門有行客,落日滿前山。
圣代誰知者,滄洲今獨還。
片云歸海暮,流水背城閑。
余亦依嵩潁,松花深閉關。
寒山吹笛喚春歸,
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
不待天明盡北飛。
江上三千雁,
年年過故宮。
可憐江上月,
偏照斷根蓬。
破瑟悲秋已減弦,
湘靈沈怨不知年。
感君拂拭遺音在,
更奏新聲明月天。
南行直入鷓鴣群,
萬歲橋邊一送君。
聞道望鄉聞不得,
梅花暗落嶺頭云。
漢將新從虜地來,
旌旗半上拂云堆。
單于每近沙場獵,
南望陰山哭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