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從進長老歸天臺
樞府多年識相毫,又飛镮錫出神臯。
霞標起處瞻鴛剎,風信平時過鷺濤。
月露空蒙迷檜檝,天香芬郁濕蘭袍。
道猷法窟從茲始,應嘆吾生空二毛。
樞府多年識相毫,又飛镮錫出神臯。
霞標起處瞻鴛剎,風信平時過鷺濤。
月露空蒙迷檜檝,天香芬郁濕蘭袍。
道猷法窟從茲始,應嘆吾生空二毛。
樞府多年就已識別高僧的風采,如今長老又持著镮錫離開神皋之地。在云霞升起之處能望見佛塔,在風平浪靜時渡過鷺鳥翻飛的波濤。月光和露水空濛迷茫,讓人看不清檜木船槳,天香芬芳馥郁,沾濕了長老的蘭袍。道猷的法窟傳承從此開始,想來真要感嘆我已頭發花白卻一事無成。
樞府:指宰輔大臣之位,這里可能泛指朝廷。
相毫:指高僧的風采。
镮錫:僧人所持的錫杖,杖頭有環。
神臯:指京都附近地區。
霞標:云霞升起之處。
鴛剎:佛塔。
風信:風的消息,這里指風平浪靜。
鷺濤:鷺鳥翻飛的波濤。
檜檝:檜木做的船槳。
天香:指佛殿中的香氣。
蘭袍:僧人所穿的法衣。
道猷:東晉高僧。法窟:指佛教修行的場所。
二毛:頭發花白。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可能是詩人在京都時,送別從進長老歸天臺。當時佛教盛行,文人與僧人交往頻繁,詩人有感于長老的修行與風采,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長老歸天臺,突出特點是意境優美、語言典雅。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體現了當時文人與僧人交往的文化現象,展現了送別詩的獨特韻味。
舟楫濟巨川,山河資秀氣。服膺究儒業,屈指取高位。 北征戮驕悍,東守輯攜貳。論道致巍巍,持衡無事事。 知己不易遇,宰相固有器。瞻事華壁中,來者誰其嗣。
更不成愁,何曾是醉,豆花雨后輕陰。似此心情自可,多了閑吟。秋在西樓西畔,秋較淺、不似情深。 夜來月,為誰瘦小,塵鏡羞臨。 彈箏,舊家伴侶,記雁啼秋水,下指成音。聽未穩、當時自誤,又況如今。那是柔腸易斷,人間事、獨此難禁。雕籠近,數聲別似春禽。
周歷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 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圣母。 茂勛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淺約未曾來。一逕蒼苔。緗桃無數棘花開。怪得閉門機杼靜,挑菜初回。 幽樹鳥聲催。欲去徘徊。□□別久易相猜。幽緒一晴無處著,戲打青梅。
景龍仙駕遠,中禁奸釁結。謀猷葉圣朝,披鱗奮英節。 青宮閶闔啟,滌穢氛沴滅。紫氣重昭回,皇天新日月。 從容廟堂上,肅穆人神悅。唐元佐命功,輝煥何烈烈。
古木陰陰六月涼,幽花藉藉四時香。 絲桐清夜作三弄,明月入簾風拂床。
南國多佳人,莫若大堤女。玉床翠羽帳,寶襪蓮花炬。 魂處自目成,色授開心許。迢迢不可見,日暮空愁予。
青田白鶴丹山鳳,婺女姮娥兩相送。誰家絕世綺帳前, 艷粉芳脂映寶鈿。窈窕玉堂褰翠幕,參差繡戶懸珠箔。 絕世三五愛紅妝,冶袖長裾蘭麝香。春去花枝俄易改, 可嘆年光不相待。
閑花眼底千千種,此種人間擅最奇。 國色天香人詠盡,丹心獨抱更誰知。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 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自閉長門經幾秋,羅衣濕盡淚還流。 一種蛾眉明月夜,南宮歌管北宮愁。
君恩已斷盡成空,追想嬌歡恨莫窮。長為蕣華光曉日, 誰知團扇送秋風。黃金買賦心徒切,清路飛塵信莫通。 閑憑玉欄思舊事,幾回春暮泣殘紅。
男子升沉雖系天,風花高下亦俄然。 功名未老終歸手,富貴須時小著鞭。 落魄羈懷長道路,蒼茫客面染風煙。 張儀此舌欣無恙,談笑封侯會有年。
兩袖清風身欲飄, 杖藜隨月步長橋。 功名利祿皆淡泊, 悠哉游哉自逍遙。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