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路中作
蕭蕭誰家村,秋梨葉半坼。
漠漠誰家園,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
不歸渭北村,又作江南客。
去鄉徒自苦,濟世終無益。
自問波上萍,何如澗中石。
蕭蕭誰家村,秋梨葉半坼。
漠漠誰家園,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
不歸渭北村,又作江南客。
去鄉徒自苦,濟世終無益。
自問波上萍,何如澗中石。
不知是誰家的村莊,秋梨樹葉已半開裂;不知是誰家的園子,秋韭菜花剛剛變白。路上遇到故鄉常見之物,讓我感嘆旅途勞役之苦。不能回到渭北的家鄉,又成了江南的過客。離開家鄉只是自尋苦惱,想要濟世卻終究沒有成效。自問像那波上的浮萍,哪比得上山澗中的石頭安穩。
坼:裂開。
漠漠:形容園子廣闊的樣子。
行役:指因服兵役、勞役或公務奔走在外。
渭北村:指詩人在渭北的家鄉。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在鄧州路途中,看到鄉村秋景,觸發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自身境遇的感慨。當時詩人可能為了生計或仕途四處奔波,卻未能實現濟世的理想,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和濟世無成的苦悶。其特點是借景抒情,以質樸的語言抒發真摯情感。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著名,但反映了詩人真實的生活感受和內心世界。
危亭當旅進,飛鏑共星鳴。
才奏蘋蘩節,空聞霹靂聲。
澤宮期并勝,相圃憶偕行。
敏手無虛發,由來已鵠平。
隔歲佳期,相逢今夕。銀河暗渡流云濕。底須烏鵲為填撟,天孫自有支機石。
乞巧樓高,長生殿寂。人間私語天應識。等是區區兒女情,古今畢竟難明白。
太素原頭,廣寒山后。平沙堤畔雕鞍驟。宮監傳宣下御墀,奚橋控引來天廄。
玉帶螭盤,緋袍蟒繡。封章日對天顏奏。君臣相遇古來難,唐虞千載今方又。
突兀晚峰晴翠環,高人舊隱閉松關。
頻年桑海供憑吊,一叟蘇門自往還。
落落乾坤余大略,寥寥著述葬空山。
遺民百六誰堪比,祇有殷張伯仲間。
蕉影橫窗,又點染、一番秋色。誰信道、歲華如舊,畫樓今夕。天末飛鴻難訴與,簾前明月曾相識。想當初,已誤總難追,今無及。
千種事,休重憶。千種恨,書盈帙。嘆三生緣薄,淚珠空滴。偏是王郎逢謝氏,不教仙女隨張碩。想徒然,滿腹盡文章,成虛擲。
射圃閑亭酒半醺,手柔弓燥氣超群。已驚百步穿楊綵,會看雙雕落塞云。且集旌旗森畫戟,未輸文字飲金樽。治朝文武須兼用,萬壽稱觴祝至尊。太平無象樂年豐,況值疆場久已空。賓主獻酬成雅集,江山談笑助清風。良辰美景開金斝,緩帶輕裘控角弓。鼙鼓急催齊指目,大侯的處中飛鴻。雨后園林花木新,傳聞千騎出城闉。異能未中侯中鵠,佳氣先浮盞面春。畫鼓繡靴筵奏曲,紅妝細馬地無塵。長沙萬古民爭說,賓主人英伎絕倫。聞道長沙賢太守,漆瞳玉頰照衡湘。訟庭散后賓朋集,民瘼蘇來禮樂昌。且展綺筵陪勝餞,何須檀板鬧紅妝。曉無探騎□邊檄,愿獻君王萬壽觴。細柳成陰花滿徑,晚來鉦鼓導朱輪。河東鸑鷟三英杰,天上麒麟兩俊人。閑里笑談清似玉,杯中賢圣韻如春。引弓一箭驚穿札,堵立歡聲快吏民。繡衣天使志澄清,五馬賢侯見典刑。公退鉦聲聞射圃,日高槐影覆閑庭。共看酒蟻浮瓊斝,不廢花輪繞畫屏。銀燭紅紗侵夜色,醉歸明月淡疏星。隴西家世到仍云,許國清忠蓋代聞。有道風流賢太守,無雙才氣舊將軍。整弦使者情和易,承附諸郎藝逸群。便好畫圖收拾取,要傳盛事滿湘濱。如云旌騎照湘江,千里農桑楚大邦。中鵠才高今有武,射雕伎巧古無雙。錦袍雅稱黃金帶,瓊液尤宜白玉霜。笑挽雕弓如滿月,萬人驚懾已心降。無雙自昔擅家聲,春色都還細柳營。中的聊為萬人杰,飛觥要使百壺傾。三湘父老傳風化,十郡兒童識姓名。武緯文經俱不乏,桑弧蓬矢見平生。畫鼓曉晴三擊罷,如云兵騎整全威。俄聞畫角胡笳斷,忽覺華堂羽箭飛。一百步中精力巧,數重圍內見心機。風流太守兼文武,扶路爭看踏月歸。
百里風帆日未中,
惠山紫翠忽重重。
姑蘇城外楓林寺,
夜半已過聞曉鐘。
谷雨初晴抹麗多,
門前齊唱采茶歌。
盈盈十五誇顏色,
又把春衣試碧羅。
小山凝望月明間,
天與金銀作小山。
愿得月輪長不去,
一山光景付吾閒。
焚馀詩草返生香,遺集真應號《斷腸》。
齊國淑妃原著姓,蔣家小妹是同鄉。
鏡湖桃葉鷗盟遠,畫閣梅花鶴夢涼。
最憶橫波摹小影,眉樓一角寫斜陽。
不覽群山遍,寧知北岳尊。
于今歸圣代,自古障中原。
日月遞明晦,煙云互吐吞。
秋高臨瀚海,萬里辨清渾。
長夏書齋靜,云低拂講帷。
竹風掃翠石,荷雨滴清池。
逸興開新釀,閑情檢舊詩。
晚涼生幾席,團扇不須披。
崇慶忠貞光國步,
武功文筆遍儒林。
奮髯讀罷頻揮淚,
激起平生節義心。
鄉山南望飛云外,萬里還家綵服成。
心事已同秋水凈,宦情渾似晚煙輕。
亦知衰薄慚閭里,且復歡娛慰父兄。
后夜光輝動牛斗,書船應溯豫章城。
故家獨抱遺經在,蚤有清名動縉紳。
致禮特煩東道主,承歡常戀北堂親。
龍洲晚色明紅樹,魚浦秋波漾白蘋。
自是思歸歸未得,可堪長日送歸人。
門巷唯苔蘚,誰言不稱貧。
臺閑人下晚,果熟鳥來頻。
石脈潛通井,松枝靜離塵。
殘蔬得晴后,又見一番新。
的的當陽句,
明明箭后路。
著靴人吃肉,
赤腳人趁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