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冬至祭鼎閣差充太祝致齋于內西廊待漏院以近法物庫有火禁甚嚴不勝晝夜寒苦輒成長言
至日為客昔人嘆,
況乃客次在齋宮。
齋宮所寓有火禁,
冰食霜寢多凄風。
豐屋高懸日不到,
未信一陽生是中。
嘗聞鼎以大祭祀,
未聞祭鼎陳笙鏞。
茲焉祭鼎戒群吏,
古也拜灶勞皇躬。
森森鼎閣祚厥西,
矗矗明堂配自東。
天子萬歲調元象,
歲歲年年為祝工。
至日為客昔人嘆,
況乃客次在齋宮。
齋宮所寓有火禁,
冰食霜寢多凄風。
豐屋高懸日不到,
未信一陽生是中。
嘗聞鼎以大祭祀,
未聞祭鼎陳笙鏞。
茲焉祭鼎戒群吏,
古也拜灶勞皇躬。
森森鼎閣祚厥西,
矗矗明堂配自東。
天子萬歲調元象,
歲歲年年為祝工。
冬至日作客他鄉前人曾感嘆,何況我客居之處是在齋宮。齋宮居住處有嚴格火禁,只能吃冷食睡冷床,凄風不斷。高大房屋高懸陽光照不到,難以相信此時會有陽氣初生。曾聽說鼎用于重大祭祀,未聽說祭鼎要陳列樂器。如今這里祭鼎告誡眾官吏,古代拜灶還要勞煩帝王。森森鼎閣位于宮殿西側,巍巍明堂配于東方。天子萬歲調和天象,年年歲歲我都做這祝工。
至日:指冬至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齋宮:古代帝王祭祀前齋戒居住的宮室,此處指作者值守的致齋場所。
火禁:因鄰近法物庫(存放禮器的倉庫),禁止用火以防火災。
一陽生:冬至陽氣初動的傳統說法,古人認為此時陰氣盛極而陽氣始生。
太祝:古代掌管祭祀禮儀的官職,負責宣讀祝辭等事務。
待漏院:古代大臣早朝前等待朝見的場所,此處指作者值守的內西廊區域。
此詩作于庚子年冬至,作者被差派擔任太祝,需在祭祀前于內西廊待漏院致齋。因鄰近法物庫,火禁嚴格,晝夜寒冷難耐,故寫下此詩記錄值守期間的寒苦經歷及對祭祀場景的觀察。
全詩圍繞冬至致齋的特殊經歷展開,通過描寫火禁下的生活困境與祭祀場所的莊嚴,反映了古代祭祀制度的嚴謹與底層官吏的職責體驗,語言平實真摯,具有紀實性與生活感。
博注成孤,棋枰別換。暗中真被人偷算。誰將私語漏鄰娃,對菱花自家埋怨。弦尚驚烏,巢新砌燕。雙棲玳瑁欣如愿。合歡漫說月同圓,怕秋風又捐紈扇。
涌金門外雨晴初,多少紅船上下趨。龍管鳳笙無韻調,卻撾戰鼓下西湖。
開樽當節序,歸思莫匆匆。秋色猶南菊,寒聲自北鴻。幾人心跡定,萬事古今同。曠達真吾輩,何如栗里翁。
夜來微雨曉來風,春色都歸悵望中。楊柳帶煙嚬細綠,牡丹和露泣殘紅。嬌鶯繞樹聲初老,野草連門路近通。韶景欲留留不住,西園悶殺雪髯翁。
賜來大帽號煙墩,云是唐王古制存。金頂寶裝齊戴好,路人只擬是王孫。
沙河市頭黃葉飛,沙河道上行人稀。天陰古冢狐貍出,雪滿霜田雁鶩肥。百錢魯酒足供醉,十歲奚兒能打圍。別家三月不得信,關塞蕭條何日歸。
苦雨變秋霖,瀟瀟入夜深。亂敲驚葉脫,清響雜蛩吟。往事十年夢,故鄉千里心。西風助凄切,不管客難任。
深蕃古跡尚橫陳,大漢良朋欲遍尋。舊日亭臺隨處列,向年花卉逐時新。風光甚解流連客,夕照那堪斷送人。竊念世間酬短景,何如天外領長春。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歇。彩云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甌缺。
煙雨溟溟趁落成。只應天欲稱佳名。萬絲明滅青山映,匹素濃纖淥水縈。民亦樂,美能并。酒杯莫惜十分傾。要知社下平生志,觴政聊須為主盟。
吾家好隱淪,居處絕囂塵。踐草成三徑,瞻云作四鄰。助歌聲有鳥,問法語無人。今日娑婆樹,幾年為一春。
碧落風煙外,正朝發早梅。散空香郁郁,應為剪刀催。
山徑春深滿綠苔,景陵東去轉縈回。忽逢樵父驚相問,言自黃花鎮里來。
西園公子費隃麋,貌得寒花色更奇。玄品合栽陶令宅,幽姿宜傍右軍池。青煙落處渾無辨,白露凝時卻易知。籬下幾人能識取,秪疑佳種出松滋。
玉樹豐姿初識韓,別離頗覺此情難。煙含山色孤城晚,雨挾溪聲兩鬢寒。黔郡詩篇收舊稿,青州邸報有新歡。臨行贈處無他說,忠孝相期此肺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