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充再賦九日期字韻詩輒亦復作
多才公子莫凄凄,
九日不嘲風雨期。
清酒玉腴浮盞底,
黃花金蘂粲鈴兒。
百年歌吹驂鸞地,
萬里旌幢鳴鳯枝。
前后楊劉是賓客,
聲名孰敢與爭垂。
多才公子莫凄凄,
九日不嘲風雨期。
清酒玉腴浮盞底,
黃花金蘂粲鈴兒。
百年歌吹驂鸞地,
萬里旌幢鳴鳯枝。
前后楊劉是賓客,
聲名孰敢與爭垂。
才華橫溢的公子不必如此凄苦,重陽節不必因風雨延誤約期而惆悵。清酒如脂玉般在杯底浮動,菊花的金蕊像明亮的小鈴鐺。百年間歌舞升平如駕鸞鳳的仙境,萬里外旌旗招展似鳳凰鳴于高枝。前后有楊、劉這般才俊作為賓客,聲名又有誰敢與之爭高下?
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玉腴(yú):形容酒質醇厚如脂玉。
黃花:菊花,重陽節常見意象。
驂(cān)鸞:仙人乘鸞鳥而行,此處比喻美好境地。
旌幢(jīng chuáng):旗幟,代指儀仗或盛景。
楊劉:可能借指宋代文學家楊億、劉筠(西昆體代表),此處代指才俊賓客。
爭垂:爭勝、比高下。
此詩為作者與友人李德充重陽節唱和之作。李德充此前以‘期’字韻作詩,作者遂以此詩回應,或作于宋代文人雅集背景下,體現重陽節飲酒賞菊、詩文相和的習俗。
詩以勸慰起筆,轉寫宴飲之樂與盛景,借才俊賓客烘托友人聲名,主旨明快豪邁。語言工麗,意象宏闊,展現了宋代文人唱和詩的典型特色。
蕭蕭瑟瑟瘁離魂,驀地秋風黯玉門。薄雨催殘疏雁影,夕陽絢盡亂鴉痕。那堪羌笛吹中夜,又是哀蟬送別村。遠道征夫歸未得,旗亭往恨不須論。
絕知蓬島異塵寰,弱水相望萬里間。爭似臥龍云際閣,不勞跨海即鰲山。
闌干小倚望遙岑,曉霽朝朝換午陰。越鶩已收天外影,吳鳩尚帶雨中音。海瀕客子秋銜袖,塞上征人夜拊砧。都是一般無意緒,閔勞爭柰主恩深。
彌雨旬過半,柴門午未開。光慳銀海眩,醉罕玉山頹。美景孤春至,新詩入夢來。陰晴亦何事,浪向鵓鴣猜。
隴頭流水,流離西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秦中勝岷蜀,故國不須歸。甲第春風滿,巴山晝夢非。竹深啼鳥亂,花落晚蜂飛。我欲西還去,敲門慎勿違。唐朝卿相宅,此外更應無。請看庭前樹,曾攀屋里姝。流傳漸失實,遺老不禁徂。試問歸登物,林間翠石孤。愛君高堂上,有似蜀江壖。墻外終南近,檐西太白偏。晚梅晴自媚,老竹暗相遷。未到遙聞說,吾廬安得然。官去空留鶴,山浮不見鰲。竹林迎日凈,槐木擁亭高。烏噪知人至,蟬鳴覺口勞。誰能飲堂上,解帶不穿袍。君看原上墓,墳盡但馀碑。誰見生前貴,塵生帶下龜。高堂幸有酒,一飲豈論貲。勉強行樂耳,古人良可悲。
潮至胥江水漸微,峽門開處野猿歸。空王亦愛禺陽好,飛寺而今更不飛。
南枝向暖北枝寒,新柳河橋不忍看。國步艱危思奮劍,宦情牢落愧彈冠。韶光已報三春麗,驛路誰憐九折難。此去聽雞度函谷,向君先借一泥丸。
明社忽已屋,猶存天蓋樓。憤時當易代,而我復蒙憂。登眺會多暇,壯懷行自休。楹書未忍棄,留為后人謀。存沒已多感,悠悠將母心。撫躬慚自立,祝發復登臨。高挹山光媚,俯看江水深。不才世相棄,無暇涕沾襟。
薄薄窗油清似鏡。兩面疏簾,四壁文書靜。小篆焚香消日永。新來識得閑中性。人愛人嫌都莫問。絮自沾泥,不怕東風緊。只有詩狂消不盡。夜來題破窗花影。
樓出青峰上,檐棲碧樹端。雨窗晨易白,云榻夜多寒。微醉時欹枕,閒愁獨倚欄。紛紛猶戰奪,托跡敢求安。
去年來甬東,旄倪喜動色。公今畫船西,行路亦嗟惜。去來本何心,民自作欣戚。達人了世緣,八極付揮斥。
圓虛里許得真游,離水犀通一點秋。機應無私登鳥道,妙同明月靜隨流。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每出深宮里,常隨步輦歸。只愁歌舞散,化作綵云飛。
年老相看眼倍青,念君詩思苦勞形。人間更有無窮感,好把禪關護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