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題得古香爐
質為浮休棄,
形惟好古宜。
埏陶異甓礫,
香火近神祇。
冷暖非恒德,
興衰彼一時。
舍茲何所適,
爾意勿遲遲。
質為浮休棄,
形惟好古宜。
埏陶異甓礫,
香火近神祇。
冷暖非恒德,
興衰彼一時。
舍茲何所適,
爾意勿遲遲。
材質因世俗的虛浮被棄置,形狀卻正適合喜好古物的人。它由陶土精心燒制,不同于普通磚瓦碎石;用于供奉香火,與神靈相近。溫度的冷暖并非永恒特性,興盛與衰敗不過是一時之事。舍棄這個香爐還能去哪里呢?你的心意不要這般遲疑。
浮休:出自《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指人生虛浮短暫,此處代指世俗虛浮的觀念。
埏(shān)陶:揉土制陶,埏指揉和黏土,陶指燒制陶器。
甓(pì)礫:磚瓦碎石,泛指普通粗劣的陶制品。
神祇(qí):天地神靈,指古代祭祀對象。
恒德:永恒不變的特性。
適:往、去。
此詩為“分題得”之作,當是文人雅集時眾人分題賦詩,詩人分得“古香爐”為題。創作背景或為古代文人聚會中對古物的賞鑒,借物抒懷,通過古香爐的命運探討物與人、用與棄的關系,反映當時士大夫對傳統器物精神價值的關注。
全詩以古香爐為核心,從材質、形態、工藝、用途切入,結合“冷暖”“興衰”的哲思,既展現古物的歷史價值,又揭示事物變遷的規律,主旨在于勸人珍視內在精神而非一時際遇,語言質樸而意蘊深刻,是托物言志類小詩的典型。
李牧樓船江水涯,聽風聽雨亦如齋。燈花落盡頻揮筆,應寫鐃歌寄好懷。
花開惟一度,爾獨占四時。幾番新雨后,綠葉發華滋。春明伴桃李,夏至映榴葵。秋爭霜菊艷,冬斗雪梅姿。高低互隱見,深淺總葳蕤。節序暗中遞,紅顏無老期。燦燦奪朝霞,而堪薦玉卮。聊植中庭畔,悠然慰我思。安得騷人筆,爛漫寫新辭。
夢云長繞故園扉,旅食京華與愿違。抖卻襟間塵萬斛,一天風雪伴君歸。
洗耳常思古逸民,小亭閒傍綠楊津。能收楚澤歌中趣,不惹長安陌上塵。觸目鳶魚千古在,忘機鷗鷺一時馴。何年解綬遙相訪,同試淵明漉酒巾。
東南佳麗獨錢塘,君向青郊結草堂。幾曲云山分野色,滿池秋水納天光。松陰落處琴書潤,柳絮飛來枕簟涼。袞袞京華塵土夢,好因鱸鲙踏吳航。
官膺新寵秩,才擅舊時名。何遜詩偏俊,山濤職更清。吟懷風月迥,藻鑒玉壺明。蓮幕香凝處,應知適宦情。
棲桀棲塒歲月深,咿咿喔喔放豪音。九苞彩色丹山鳳,春暖還須報上林。
解道死生俱是夢,縱饒勘破亦奚為。何如總付不思議,權向糟丘住幾時。
殘秋恍墮天之外,數客深杯作小春。何事歡馀轉惆悵,亂笳來醒夢中人。
太白題詩鳳游處,古臺蕭索換流年。風流偶出齊梁后,文藻猶含晉宋前。淮水夜明滄海月,石城春暗秣陵煙。古來宮殿俱無跡,風雨憑高獨黯然。
極窮如自慮,篤養有馀歡。動以古為法,事皆人所難。兇奸多上壽,庸鄙或高官。為喜才堪恃,叢深謝砌蘭。
峰頭石塔表功臣,五百年前是佛身。莫問蓬萊水清淺,野藤猶蔓劫馀春。
五十六字盤中珠,誦之如覿歐與蘇。巨魚有時迷大壑,丹鳳無恙棲高梧。憶昔簪盍漢陽樹,至今夢繞郎官湖。雄章遠寄洗俗耳,慰懷絕勝談虛無。
若非云游到渼陂。爭知此處隱瑤池。人人怪我不留題。壁上珠璣碑上玉,交光燦爛有馀輝。何須馬鈺再吟詩。
暮云隔樹起秋陰。晚來涼漸深。清商瑟瑟和微吟。虛堂風露侵。鄰燭淡,寺鐘沉。青綾懷舊衾。故家風度杳難尋。與誰論素心。茂陵多病不勝秋。多情還倚樓。隔江何處泊離舟。有人歌遠游。清興在,此生浮。老來長是愁。西風吹夢白蘋洲。舊鷗今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