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諫議大夫鮮于公欲作新堂以傳世譜名曰卓絕內相先生題其名曰蜀鮮于氏卓絕之堂某以此八字為韻作八詩蓋鮮于公頃嘗俾某賦之而三子以求其詩故原其古而美其今以頌美之 其一
商朝有仁人,
為奴恥榮祿。
九疇傳帝秘,
八教清濊俗。
苗裔散諸華,
慶澤鐘左蜀。
崢嶸多望人,
冠冕稱盛族。
商朝有仁人,
為奴恥榮祿。
九疇傳帝秘,
八教清濊俗。
苗裔散諸華,
慶澤鐘左蜀。
崢嶸多望人,
冠冕稱盛族。
商朝有仁德之人,身為奴隸卻以追逐榮祿為恥。他傳授九種治國大法給帝王,用八種教化肅清社會風俗。其后代散布于中原各地,福澤最終匯聚于蜀地。家族顯赫輩出有聲望之人,作為官宦貴族堪稱興盛大族。
仁人:指有仁德的人,此處或指商末箕子(商紂王叔父,因進諫被囚為奴)。
九疇:《尚書·洪范》中記載的九種治國大法,傳說為箕子傳授給周武王。
八教:泛指教化,此處指通過教化使風俗清美。濊(huì):通“穢”,污濁。
苗裔:后代子孫。
慶澤:福澤、恩澤。鐘:聚集。左蜀:代指蜀地(古代地理以左為東,蜀地位于中原之西,或為對蜀地的尊稱)。
崢嶸:形容卓越、顯赫。望人:有聲望的人。
冠冕:代指仕宦、貴族。
此詩為應鮮于公三子所求而作。鮮于公(曾任諫議大夫)欲建“卓絕堂”以傳家族譜牒,內相先生題堂名為“蜀鮮于氏卓絕之堂”,作者依命作八首詩,此為首篇,旨在追溯家族上古淵源,頌其古今榮耀。
首詩以商朝仁人為起點,通過“九疇傳秘”“八教清俗”等典故,點明鮮于氏家族源自仁德之后;繼而言其后代散布中原、福聚蜀地,終成“崢嶸望人”“冠冕盛族”,高度概括家族的卓越傳承與顯赫地位,是頌美家族歷史的典型之作。
凈掃黃金階,飛霜皓如雪。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
日晚梧桐落,微寒入禁垣。月懸三雀觀,霜度萬秋門。 艷舞矜新寵,愁容泣舊恩。不堪深殿里,簾外欲黃昏。 禁苑春風起,流鶯繞合歡。玉窗通日氣,珠箔卷輕寒。 楊葉垂金砌,梨花入井闌。君王好長袖,新作舞衣寬。
四楹倚巖壁,一徑臨煙塢。 詵詵講習罷,濟濟生徒口。 振衣嘉樹陰,浴德青江滸。 舞詠自忘歸,何須在鄒魯。
茲亭最高峙,勢與群峰仵。 層軒一以臨,萬物皆下顧。 賡歌音久絕,締構意何古。 猿鳥豈有知,騰翔如率舞。
翼翼素王宮,夸倚高峰右。 煙云覆幽邃,樹石叢寄秀。 丹青古冕服,赭堊新締構。 率土被儒風,九夷信何陋。
奇峰枕高岸,回合藏云煙。 直上數百仞,倒影浮清漣。 民傳舜南狩,向此鳴朱弦。 至今萬籟寂,雅韻猶泠然。
崟崟才數仞,邐迤極幽致。 藤蘿與苔蘚,蔓延相□□。 青天煉可補,滄海鞭難至。 造物者何為,并此儕魑魅。
口云忽上征,檐廡如翚翅。 橫經就一隅,負笈來千里。 止同矍相圃,口類公口市。 靜聽弦誦聲,杳在層巒里。
七十人稀,嘗記得、少陵舊語。誰知道、五園庵主,壽今如許。書底青瞳如月樣,鏡中黑鬢無雙處。與人間、世味不相投,神仙侶。 文漢史,詩唐句。字晉帖,碑周鼓。這千年勛業,一年一部。曄曄紫芝商隱皓,猗猗綠竹淇瞻武。問先生、何處更高歌,憑椿樹。
朔野煙塵起,天軍又舉戈。陰風向晚急,殺氣入秋多。 樹盡禽棲草,冰堅路在河。汾陽無繼者,羌虜肯先和。
馬省曾行處,連嘶渡晚河。忽驚鄉樹出,漸識路人多。 細徑穿禾黍,頹垣壓薜蘿。乍歸猶似客,鄰叟亦相過。
千里傷春,江南三月,故人何處汀州。滿簪華發,花鳥莫深愁。烽火年年未了,清宵夢,定繞林丘。君知否,人間得喪,一笑付文楸。幽州。山偃蹇,孤云何事,飛去還留。問來今往古,誰不悠悠。怪底眉間好色,燈花報、消息刀頭。看看是,珠簾暮卷,天際識歸舟。
柳引青煙,花傾紅雨,老來怕見清明。欲行還住,天氣弄陰晴。是處吹簫巷陌,衫襟漬、春酒如餳。溪橋畔,涓涓流水,雞犬靜柴荊。高城。天共遠,山遮望斷,草喚愁生。等五湖煙景,今有誰爭。凄斷湘靈鼓瑟,寫不盡、楚客多情。空惆悵,春閨夢短,斜月曉聞鶯。
井梧飛葉送秋聲,籬菊緘香待晚晴。 斗柄橫斜河欲沒,數山青處亂鴉鳴。
人生天地間,離別安能無。 莫作兒女態,相期烈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