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改元改僧為德士作偈
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
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
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
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
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
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
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
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
祖師從西方傳來的旨意之事,到如今有了特別的新變化。過去是比丘僧人的模樣,現在變成了太上老君的形象。身披銀褐色的鶴氅,頭上包著蕉葉形狀的頭巾。這山林泉石間的閑散之人,兩次受到君主的恩遇。
祖意西來事:指佛教祖師從西方(印度)傳來佛法之事。
比丘: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僧。
老君:即太上老君,道教尊奉的始祖。
鶴氅:道士、隱士所穿的外套。
蕉葉巾:一種道士所戴的頭巾。
林泉無事客:指僧人或道士這類隱居山林、遠離塵世紛爭的人。
兩度受君恩:可能指僧人先受佛教相關的尊崇,后又因政策改變受新身份的待遇。
宣和是宋徽宗的年號,宋徽宗崇信道教,在宣和改元時,下令將僧人改為德士,即道士。此詩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創作,反映了當時僧人被迫改變身份的情況。
這首詩主旨是反映宋徽宗崇道抑佛政策下僧人身份的轉變。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形象對比展現變化。在文學史上,它是研究當時宗教政策和社會現象的生動資料。
關卻疏篷只恁休,莫留霜月伴孤舟。津亭萬一商分數,鎖到明朝何處求。
云峰遙看步慵移,層碧三參更兩差。天際馀霞似殘錦,只堪收拾餉丘遲。
怯思酣魂九十中,蠶苗鳳子學人慵。來來不會春工意,醞造風光抵死醲。
天氣清和無喘牛,花林爛熳竹林幽。臨風高詠足為樂,有勇知方笑仲由。
獨騎款段出,落日背高城。行行過玉堤,忽聽潺潺聲。會心豈必遠,一笑兒童驚。坐我瀑布傍,泠然洗中扃。長安盛車馬,輪蹄日轟轟。向來通市中,無此祛俗清。利名世所競,獨茲人不爭。會當即堤邊,卑棲結吾楹。飽聽日無厭,不使塵囂生。
簾影晴絲落舞茵,崆峒云晚聚星辰。翠虹光度樓臺月,香燕先浮霄漢春。一道清風華轡遠,雙江綠水綵衣新。相逢屢有朝花約,又看貂蟬會紫宸。
大洞仙宮古有名,要觀主宰立平生。掛琴堂上心尤逸,種菊池邊景益清。巳喜襟期同我得,旋將契誼與君盟。丹泉肯入丹田去,愿受丹□學大成。
有花無酒頭慵舉,有酒無花眼倦開。好是西園無事日,洛陽花酒一齊來。
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
兩士端如蕭子顯,求心已足不干名。春朝秋夕風兼月,辭藻居然嗜此生。
往年耽玩諸仙箓,知有洞天三十六。蠲心滌念斷鹽醯,愿躡仙蹤尋壑谷。自裂玄襟投世網,紛吾淟涊隨標榜。鉤簾秋月映珊瑚,擲筆春雷驅魍魎。酒闌擊節忽悲歌,舊癖難將藥石磨。白沙已試勾漏火,紆轡仍從都嶠過。都嶠云深山鬼惡,探幽不復然疑作。僧噓茶鼎石床溫,鳥啄松陰藤子落。艷艷桃花夾岸開,煖風點染無氛埃。心知不是桃源路,那得神仙接引來。桃源路迷終荒忽,亦笑漁翁無長物。何如此境真絕奇,白石粼粼山曲?。古檀一炷清客心,峭壁千尋擎佛骨。前旌已抗馬首東,一望孤撐猶突兀,千峰萬壑嗟蕪沒。
蒼山古木書堂嶼,北出湘水百馀步。誰為往來虧世界,至今人指安禪處。豈無驚蛇與飛鳥,后來那復知其趣。不知我身今是否,空記名稱在常住。
一夢遙天末,羈人萬里心。關河秋氣早,風雪夜來深。擁褐聞征雁,褰裳見宿禽。誰哉共尊酒,燒燭自長吟。
河山肺腑樹靈峰,泰乙高居象帝容。蒼玉登壇親藻籍,黃金涂檢盛函封。林光忽與升煙合,云氣初乘委佩重。歸格神休奉明主,恩流偏覺侍臣濃。
已知無地可登臨,況是孤村風雨深。酒為解憂惟有醉,菊憐短發不勝簪。白魚出網一雙玉,黃橙搗齏三寸金。南北暌離佳節過,壯游空感昔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