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詩十首:和松樹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陽。
森聳上參天,柯條百尺長。
漠漠塵中槐,兩兩夾康莊。
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尋常。
八月白露降,槐葉次第黃。
歲暮滿山雪,松色郁青蒼。
彼如君子心,秉操貫冰霜。
此如小人面,變態隨炎涼。
共知松勝槐,誠欲栽道傍。
糞土種瑤草,瑤草終不芳。
尚可以斧斤,伐之為棟梁。
殺身獲其所,為君構明堂。
不然終天年,老死在南岡。
不愿亞枝葉,低隨槐樹行。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陽。
森聳上參天,柯條百尺長。
漠漠塵中槐,兩兩夾康莊。
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尋常。
八月白露降,槐葉次第黃。
歲暮滿山雪,松色郁青蒼。
彼如君子心,秉操貫冰霜。
此如小人面,變態隨炎涼。
共知松勝槐,誠欲栽道傍。
糞土種瑤草,瑤草終不芳。
尚可以斧斤,伐之為棟梁。
殺身獲其所,為君構明堂。
不然終天年,老死在南岡。
不愿亞枝葉,低隨槐樹行。
高高的山上松樹,一棵一棵向著朝陽生長。它們高聳入云,枝條足有百尺之長。那塵世間的槐樹,兩兩排列在大道兩旁。它們枝葉紛披,枝干也很平常。八月白露降臨,槐樹葉逐漸變黃。年末滿山積雪,松樹依然郁郁蔥蔥。那松樹如同君子的心,秉持操守,歷經冰霜不變。這槐樹好似小人的臉,隨著冷暖而改變態度。大家都知道松樹勝過槐樹,也真想把松樹種在路旁。但就像在糞土中種仙草,仙草終究不會芬芳。不過松樹還可用斧頭砍伐,做成棟梁之材。犧牲自身獲得價值,為君主建造明堂。否則就安享天年,老死在南山岡。它不愿讓枝葉低垂,像槐樹那樣隨波逐流。
亭亭:高聳直立的樣子。
朝陽:向著太陽。
森聳:高聳。
柯條:枝條。
漠漠:彌漫、布滿的樣子。
康莊:寬闊平坦的大道。
婆娑:形容枝葉紛披的樣子。
次第:依次。
郁:茂盛。
秉操:秉持操守。
炎涼:冷熱,比喻人情世故的變化。
瑤草:仙草。
斧斤:斧頭。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終天年:安享自然的壽命。
亞:低垂。
此詩是白居易《和答詩十首》中的一首。白居易在仕途上經歷了諸多波折,面對復雜的政治環境和世態炎涼,他創作此詩以表達自己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對不良現象的批判。
這首詩主旨是借松槐對比,贊揚君子堅守操守,批判小人趨炎附勢。其特點是對比鮮明,寓意深刻。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白居易詩歌關注社會、表達情志的風格。
最無端,官樓畫角輕吹。一聲來、深閨深處,把人好夢驚回。許多愁、盡教奴受,些個事、未必君知。淚滴蘭衾,寒生珠幌,翠云撩亂枕頻敧。窗兒上、幾條殘月,斜玉界羅帷。更堪聽,霜摧敗葉,靜扣朱扉。念別離、千里萬里,問何日是歸期。關情處、魚來雁往,斷腸是、兔走烏飛。美景良辰,賞心樂事,風流孤負縷金衣。謾贏得、花顏玉骨,瘦損為相思。歸須早,劉郎雙鬢,莫遣成絲。
二妃端協帝,三后共興周。決策天同力,收功語不流。權宜從殺禮,末命尚深憂。郁郁佳城閉,終天配壽丘。
才疏空許國,老去漫為官。長病同玄晏,多言愧懶殘。歸心隨贛水,愁眼望桑乾。自笑發如鶴,羞看鏡里鸞。昔年留建業,授館廁嘉賓。忝竊慚高位,淹留有故人。相逢青鬢在,誰信白頭新。晚歲良田熟,東阿豈漫云。
薊門二月柳初青,未有長條折贈行。遠道共懷羈旅意,同鄉不盡別離情。花臨河上家家發,山過淮南處處清。民吏桐川迎望久,經游且莫滯雙旌。
長安道,無人行,黃塵不起生榛荊。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有浪亦已平。向來百二秦之形,秪今百二秦之名。我聞人固物乃固,人不為力物乃傾。將軍誓守不誓戰,戰士避死不避生。殺人飽厭敵自去,長安有道誰當行。黃塵漫漫愁殺人,但見蔽野雞群鳴。河東游子淚如雨,眼花落日迷秦城。長安道,無人行,長安城中若為情。
壘石為橋數百春,恍疑烏鵲駕河津。塵中車馬經行古,輿上規模制作新。得意共稱題柱客,憐才誰識授書人。清宵惟有桓伊笛,三弄梅花月下頻。
惜取殘聲聽鷓鴣。單衣佇立晚茶余。櫻桃紅似淚連珠。異地兩逢佳節過,故園一去好音疏。只應斜日可憐余。
妙舌寒山一居士,凈居金粟幾如來。玄關無鍵直須透,不得春風花不開。
東郡于公最有名,為儒曾事魯諸生。鶴書三聘云間下,龍劍雙飛海上行。明月畫船依桂浦,碧山紅樹繞花營。齋中舊客今誰在,青眼相逢萬里情。
六六玉芙蓉,鳴琴知幾峰。如何百蠻狩,不遣二妃從。絕徼馀城闕,荒祠尚鼓鐘。月明瑤瑟至,應渡水云重。
昔年同攬轡,累日到門闌。題竹飛松管,觀魚走玉槃。著鞭顏有愧,推轂力何難。翻坐葭莩累,塵凝貢氏冠。
屠郎天下才,著作日不休。如叩海人居,一券萬金酬。錯落多夜光,魚目非所憂。仰窺二都閾,恍與六代游。麈尾有真銓,清言凌素秋。芥彼區中士,釋我薄書郵。割榮差為力,挫名方乃優。
斯文周茂叔,清節漢嚴陵。風月還誰共,云山思獨凝。道依家學重,教并郡賢興。庭草多幽意,高臺時復登。
吳鄉遙接楚云東,潮落寒江一水通。王粲經秋渡淮上,張融累月駐舟中。朝攀桂樹身將隱,夕眺蕪城思不窮。若問官家近時事,積薪惟說后來功。
剉蘗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昔我與君始相值。爾時自謂可君意。結帶與我言。死生好惡不相置。今日見我顏色衰。意中索寞與先異。還君金釵玳瑁簪。不忍見之益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