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至壽州初見淮山二首 其一
浩蕩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遠相連。
風鳴雨槳初離浦,岸轉青山忽對船。
澤國秋高添氣象,人家南去好風煙。
步兵何必江東走,自有鱸魚不值錢。
浩蕩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遠相連。
風鳴雨槳初離浦,岸轉青山忽對船。
澤國秋高添氣象,人家南去好風煙。
步兵何必江東走,自有鱸魚不值錢。
浩蕩的水面波濤幾乎與天際相接,天光與水色在遠方交融相連。風雨中船槳劃動,剛離開水濱;河岸轉過,青山忽然出現在船前。水鄉秋高氣爽,更添壯麗景象;向南而行,人家與煙霞構成美好景致。步兵校尉何必非要東去江東,這里自有鮮美的鱸魚并不昂貴。
壽州:今安徽壽縣,淮山指淮河兩岸的山。
澤國:多水的地區,此處指淮河流域。
步兵:指三國魏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此處代指思戀家鄉風物之人。
鱸魚:江南傳統美味,詩中借指淮河流域同樣豐美的水鮮。
此詩為蘇軾赴任或途經壽州(今安徽壽縣)時所作。壽州地處淮河之濱,詩人行至此處初見淮山,被秋日淮河的壯麗景色觸動,結合旅途感受與典故聯想,寫下此詩。
全詩描繪將至壽州時淮河的秋日風光,以細膩筆觸展現水波、青山、人家等景致,結尾用阮籍典故深化對當地風物的贊美,語言清新,情景交融,體現了蘇軾對自然與生活的敏銳感知。
我無頭上進賢冠,祇帶儒生一味酸。愿向筆端求蒻笠,桃花春水把漁竿。
貌古而孤,氣清而癯。秋生林壑,月在江湖。見道之體盈而虛,隨世之用有而無。佛佛祖祖,只個規模。
寒雅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幾般離索。只有今番惡。塞柳凄,宮槐落。月明芳草路,人去真珠閣。問何日、衣香釵影同綃幕。曾尋寒食約。每共花前酌。事已休,情如昨。半船紅燭冷,一棹青山泊。憑任取、長安裘馬爭輕薄。
依斗亭邊望北辰,萬山回首一沾巾。聊將爛熳杯中物,來伴神仙劫后身。美盡東南開勝集,天擎西北要奇人。茫茫大宇無窮事,且把冰壺共買春。
別母去從夫,天高海島孤。有情天亦老,滴淚海能枯。欲作含悲鳥,還傷反哺烏。何年消兩恨,宇宙待荒蕪。
芙蓉錦帶拂菱花,寶靨雙雙斗麗華。不畏秦臺能照膽,卻疑明月是依家。
棋尋五老智識長,茶煮八公肌骨仙。應是青牛遺舊跡,不知白鹿去何年。
舊路梨關重問館,浮蹤云陸半分程。青山對我還相識,白發當年已漸生。九牧名香垂世遠,催科政拙賴時清。行邊且共吾民樂,霖雨秋農兆有成。
方信先生大有功,光皇祇是暫時雄。東都二百年名節,全在桐江一釣風。
伊厥肇基,實既于強。不腆后人,孰搆孰堂。駿美弗傳,憂心京京。載服于田,載藝于桑。亦有良朋,于橐于囊。碩果不食,先業用光。
不寐擁重衾。百事悲歡盡到心。醒眼看天容易倦,怎禁。燭冷香消更夜深。弦斷剩閑琴。已矣伊人指上音。幾陣啁啾傾耳聽,空林。斜月凄風叫暗禽。
小別無多日,勞君思悄然。鄉心闊南海,才氣障東川。萍梗三年跡,師生一日緣。相酬慚長物,所得是吟箋。
少年文采動時髦,老去功名信所遭。千里不須嗟驥櫪,一官聊復試牛刀。行經易水秋風冷,吟對瀛臺海月高。兩地相望俱是客,緬思鄉社共松醪。
白沙渡口見須眉,袖角槎牙出好詩。愿得揚舲秋水去,共看明月墮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