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魏公讀書堂
去郡五里安國寺,斷蓬荒??成邱墟。
郡人不置瓜李嫌,公亦甘與泉石居。
想憎俗事敗人意,獨愿燈火勤三余。
今人不出如處女,陋室暗屋跖不如。
聞君讀書胡乃爾,政恐心地怠芟鋤。
前輩渾厚應有此,難弟難兄俱可書。
去郡五里安國寺,斷蓬荒??成邱墟。
郡人不置瓜李嫌,公亦甘與泉石居。
想憎俗事敗人意,獨愿燈火勤三余。
今人不出如處女,陋室暗屋跖不如。
聞君讀書胡乃爾,政恐心地怠芟鋤。
前輩渾厚應有此,難弟難兄俱可書。
距離郡城五里的安國寺,斷草荒竹已成廢墟。郡里的人不避嫌疑,韓魏公也甘愿與泉石相伴而居。想來是憎惡俗事敗壞人的興致,只愿在燈火下珍惜閑暇時光勤奮讀書。如今的人足不出戶像深閨處女,住在陋室暗屋連盜跖都不如。聽說你如此讀書,只怕是內心懈怠不愿除草耕耘。前輩為人淳樸渾厚才有這樣的表現,韓家兄弟都值得書寫傳頌。
斷蓬荒??:斷了的蓬草和荒疏的竹子,形容荒蕪景象。??,竹子。
瓜李嫌:即瓜田李下之嫌,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三余:指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即空閑時間。
跖:盜跖,春秋時期的大盜。
芟鋤:除草,這里引申為自我修養。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人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現象,詩人看到韓魏公讀書堂的荒蕪景象,聯想到韓魏公勤奮讀書、遠離俗事的事跡,與當時的社會風氣形成對比,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通過對比韓魏公和今人的讀書態度與生活方式,批判當時社會的不良風氣,贊揚前輩的淳樸渾厚。其特點是對比鮮明,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詩人的價值取向。
江鱭堆盤粔籹香,山家節物亦窮忙。桑間葚紫蠶齊老,水面秧青麥半黃。語燕似催春事去,游絲不似客愁長。鄉村年少那知此,處處喧呼蹴鞠場。過了清明日愈遲,年華不復在辛夷。誰知綠葉陰成處,正是青天露坐時。茂草滿庭喧鼓吹,嫩湯出鼎試槍旗。衰翁敢作明年計,剩與東君惜語離。
朝隨初日上煙沙,極望淮南不見涯。今日江東寒食節,春閒桃李自開花。
一別先生一月馀,高齋臥病近何如。青囊不用參苓味,自有中和養太虛。
重陽無雨。向別徑偵秋,靈祠載酒。滿地紫苔,半庭黃葉,掩映夕曛如繡。不似少游風景,對此那堪回首。低回久。嘆惠陵古木,寒鴉依舊。偕友。登高去,恅愺心情,問有人知否。落帽且嘲,采萸聊祓,已在酒闌時候。思量一年一會,今日之游已彀。人散后。欲拈毫題壁,西風正驟。
江頭萬仞削芙蓉,曾是孤臣此杖筇。遺廟柏森煙漠漠,豐湖秋凈水溶溶。夏時獨苦青苗法,避地偏宜白鶴峰。斷碣不隨荒草沒,似將留跡寄山農。
秋高風力勁,乘醉上山巔。塔影沉幽澗,松聲落惠泉。白頭僧面壁,黃葉樹參天。客散喧歸鳥,層城起暮煙。
雞棲茅屋青苔上,犬吠白云流水邊。白發老仙人不識,草衣自種嶺西田。
去年黃花開,共賞重陽節。高堂傳萸觴,兄弟同歡色。今年復重陽,弟兮竟何適。光陰瞬息間,世事幽明隔。有酒不見君,使我肝腸裂。對酒歌且哀,歌竟淚亦竭。
藜閣王孫,沙堤介弟,移來彩戟雙雙。功成身退,早撇卻炎涼。何必凌煙畫就,開金谷、歌舞徜徉。但一壑,松風夢足,苔臥綠沉槍。從他門戶盛,編籬插棘,獨坐霎閶。到天涯覽古,百詠千觴。更擬翻經入道,桃源口、借問漁郎。嗤當日,射生馳屬,仗劍事先皇。
舊人牢落海王村,說得能銷半晌魂。榜紙燭花猶歷歷,馬撾忍過鄭盦門?
一世營營死是休,生前無事定無由。不知山下東流水,何事長須日夜流。
日影風烏樹影濃,黃門輕騎疾如風。一行御札緣何事,敕借寧王避暑宮。
月窟精神不受羈,白云野老太支離。當時若也無人識,駿骨靈心各自知。
千里云巒際碧天,千村景色曉茫然。上方樓觀山間寺,遠墅桑麻谷口田。危石斷橋人跡少,陰崖飛瀑水聲連。寒凝晻靄風光淡,暖入蘼蕪草色妍。門巷未經車馬到,林泉宜有畫圖傳。隆中舊事遺梁甫,松下清齋學網川。愧我已非盤谷侶,憑誰重和草堂篇。機深轉覺身多伴,心遠從知地自偏。無數塵緣消物外,幾多佳趣到閒邊。垂竿薄暮臨池坐,待月清秋傍石眠。布襪青鞋從此始,草衣木食永相便。何當共約歸休日,縻祿猶須二十年。
溪之水兮幽幽,誰與子兮同舟。舟行暮入山陰道,月濛濛兮雪皓皓。千載重尋戴逵宅,溪堂無人夜歸早。乘興而來興盡休,君不見王子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