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潭州張蕓叟二首 其一
湖嶺一都會,西南更上游。
秋盤堆鴨腳,春味薦貓頭。
宣室來何暮,蒸池得借留。
孰知為郡樂,莫作越鄉憂。
湖嶺一都會,西南更上游。
秋盤堆鴨腳,春味薦貓頭。
宣室來何暮,蒸池得借留。
孰知為郡樂,莫作越鄉憂。
潭州是湖嶺地區的一個重要都會,地處西南的上游地帶。秋天的食盤上堆滿了銀杏果,春天則有鮮嫩的竹筍作為美味佳肴。皇帝召見來得太晚了,你得以暫時留在潭州。誰能明白治理一郡的樂趣呢,不要因為身處他鄉而憂愁。
湖嶺:指湖南地區。一都會:一個重要的城市。
鴨腳:銀杏的別名。
貓頭:指竹筍,因其形狀像貓頭得名。
宣室:漢代宮殿名,這里指代皇帝召見。來何暮:來得太晚。
蒸池:潭州的別稱。借留:官員任期滿后,百姓請求朝廷讓其繼續留任。
孰知:誰知道。為郡樂:治理郡地的樂趣。
越鄉憂:客居他鄉的憂愁。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張蕓叟在潭州任職,詩人可能是聽聞其有被朝廷召回的消息但未實現,故而寫此詩安慰和勸勉友人。當時可能政治局勢較為復雜,官員調動頻繁。
這首詩主旨是勸勉友人安心在潭州任職,享受為官之樂。其突出特點是將地方特色與官場情境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不算著名詩篇,但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關懷和對為官生活的理解。
燃桂生涯盡,飛蓬旅跡多。地偏馀水石,鄉遠隔關河。夜帳悲猿鶴,春山怨薜蘿。蕭條剡溪宅,風雪近誰過。
南山蒼蒼秋季月,北風如刀青石裂。山陰半夜寒欲冰,晚望高峰看新雪。白衫少年臂鷹去,暮歸飲酒烹狐兔。強弓一斛尚可彎,更欲射獵窮吾年。
簾前鳥,鳴何悲。昔日曾同鸞鶴侶,靈景光中刷羽儀。饑食紫云英,渴飲瑤池水。有時發雅音,仙韶合宮徵。身被五采章,噓吸成文理。飛飛長繞蕊珠宮,胡為誤落樊籠里。樊籠一已閉,歲月何悠悠。饑渴不復顧,愁思無時休。豈不聞雍陶開籠放白鷴,涼月滿天歸思促。何當釋此鳥,縱意投林麓。卑不愿逐鷦鷯,高不愿隨黃鵠。桑麻蔽野綠盈疇,處處春風啼布谷。
憶昨東湖步。到荒寒、悄無人處,一堤橫互。破檻孤亭相襯著,幾筆云林枯樹。似倩女、澹妝幽素。一片明漪平若鏡,照秋波、柳葉彎眉嫵。疑宛在,畫中語。東湖遺跡今祠宇。算人間、浮名值甚,也憑遭遇。世事原非吾輩了,且可攜鋤荒圃。聊僭號、百花洲主。冷淡生涯平等法,問先生、知我忘言否。三畝宅,更何許。
白發多情憶劍南,秋風溪上看春酣。剪來一尺吳江水,儗比千花濯錦潭。
王母初來漢殿時,青鸞蹋折埽壇枝。天風吹老龍珠帳,掛墜瑤簪醉不知。
萊公昔日鎮天雄,鎖鑰關門百二重。北使也諳人物論,樓臺無地仰高風。
廉纖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間蚯蚓鳴。投竿跨馬蹋歸路,才到城門打鼓聲。
夜雨翻盆曉未停,看山兩眼幾時青。不知溪面添多少,水滿方池漲綠萍。
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家傳。誰知默鼓無弦曲,時向珠宮舞幻仙。
獻書辭北闕,仗劍出西京。落日滄江遠,孤帆萬里征。煙霞淮口寺,風雨石頭城。別后相思處,關山候雁鳴。
牽馬胡兒共擁昭,同功同德不同驕。麒麟閣上塵埃面,羞見芬芳七葉貂。
會得吾生只汎浮,莫將耕釣異公侯。文章高去乃青史,富貴極來皆白頭。至樂如今惟強飲,最賢從古是無求。荷源砌上楓林葉,又過元豐第六秋。
寥寥野空禾黍荒,北風日夜鳴空桑。南山碧天青不極,渺渺洛水東流長。山空水寒行客少,鴻雁飛急天初霜。蕭蕭窮谷歲已晚,嗟我再補冬衣裳。
漏出春光三四朵,冰肌玉骨偏宜。乍開應笑百花遲。將軍曾止渴,畫角已先知。素艷不容蜂蝶采,清香自有人知。而今雖被霜雪欺。和羹終待手,金鼎自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