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蘇公題歐陽叔弼息齋
行者悲故里,居者愛吾廬。
生須著錐地,何頼汗牛書。
丈室八尺床,稱子閉門居。
百為會有還,一足不待余。
紛紛幼老間,失得了懸虛。
客在醉則眠,聽我勿問渠。
論勝已絕倒,句妙方愁予。
竹幾無留塵,霜畦有余蔬。
相從十五年,不為食有魚。
時須一俛仰,君可貸蘧篨。
行者悲故里,居者愛吾廬。
生須著錐地,何頼汗牛書。
丈室八尺床,稱子閉門居。
百為會有還,一足不待余。
紛紛幼老間,失得了懸虛。
客在醉則眠,聽我勿問渠。
論勝已絕倒,句妙方愁予。
竹幾無留塵,霜畦有余蔬。
相從十五年,不為食有魚。
時須一俛仰,君可貸蘧篨。
遠行的人悲嘆故鄉,居家的人喜愛自己的房屋。人生只需有立足之地,何必依賴汗牛充棟的書籍。方丈室內八尺的床,正適合你閉門而居。各種作為終會有回報,有一樣滿足就無需其他。在紛紛擾擾的老少人群中,得失都成了虛幻。客人在喝醉后就睡去,聽我的話別去問其他。辯論勝出已令人傾倒,詩句精妙正讓我發愁。竹幾上沒有灰塵,霜后的菜畦里還有多余的蔬菜。與你相伴十五年,并非為了有魚吃。不時需要相互俯仰交流,你可以借我粗竹席。
次韻:依照別人詩的韻腳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著錐地:立足之地。
汗牛書:形容書籍極多,搬運時使牛累得出汗。
丈室:原指方丈所住的房間,后泛指禪房。
會有還:終會有回報。
懸虛:虛幻。
論勝:辯論勝出。
愁予:使我發愁,這里指詩句精妙讓自己自愧不如。
霜畦:經霜的菜畦。
俛仰:即俯仰,指交流。
貸:借。蘧篨:用粗竹席編成的簾子,這里泛指粗陋的物品。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蘇軾與歐陽叔弼交往密切,此詩是作者依照蘇軾給歐陽叔弼題息齋詩的韻腳和次序而作。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穩定或動蕩時期,但詩人更關注個人的生活態度和與友人的情誼,在詩中表達了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和對友情的珍視。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簡單生活的崇尚和對友情的看重。其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意境清幽,通過對生活場景和人生感悟的描寫,展現出詩人超脫的心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的名篇,但也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唱和交流以及對生活的思考。
囊封論水謫天涯,才到沙陽火復隨。本為玄冥遭放逐,卻因回祿更驚疑。生辰端是窮申未,學易何曾悟坎離。爛額焦頭那足惜,只愁蓬跡久飄移。
蒲柳驚秋至,蒹葭泣露瀼。虛名無實用,旅跡寄遐荒。念念歸南畝,悠悠夢北堂。緬思忠與孝,馬腹值鞭長。青云有高士,捷給如飛黃。白眼空四海,清風扇八荒。蹇予誠跛鱉,世事付亡羊。客窗誦佳句,黃妳潤枯腸。
暝花觀已久,真紅死愈真。螢燈光一線,縛之黑愈淳。殘露星流下,玲瓏青愈新。夙夜觀天者,隔違越與秦。激風逾曠野,音息掌中塵。萬樹朱成碧,別久思力勤。沉香不盈抱,執手不得親。三百六十日,明滅誰問津。散魂復潸然,拂袂濕我巾,情天皆苦網,我亦網中人。
昔年萍跡旅京華,曾到風流國寶家。居士為予常吃素,先生愛客必烹茶。明窗揮麈談禪髓,凈幾焚香頂佛牙。回首五年如一夢,夢中不覺過流沙。
國號新開氣運全,生辰正在戊申年。蓐中已卜為人瑞,海上終看作地仙。四子七旬成老大,一家五世聚曾玄。勞君愛我頻相問,三絕慚非是鄭虔。
夢與夢相續,南齊恰幾春。釧馀琥珀冷,虹逐美人新。抱影愁光燼,蒙花可帶顰。一般緘惜意,終是女兒神。
兩眼高憑何處空,白龍猶在有無中。旁觀莫道昆崙小,氣蓋東南萬萬峰。
生被才名譴,摧殘到死休。家留遺藁在,棺問故人求。對月悲孤詠,逢山憶共游。昔年攜手地,今送入松楸。昨吊寢門外,萊妻泣最悲。因言兒上學,復為墓求碑。零落燒丹訣,凄涼哭鶴詩。托孤朋友事,非謂九泉知。
弟北兄南競效尤,鄴中半鄴半青州。身分家裂無全理,終使遼東送二頭。田豐襲許計非良,沮授安民策最長。己克百安牢按甲,足鞿曹操到分香。許中四面盡仇讎,曹弱袁強正是愁。一日四州都奉予,安閑猶遣定徐州。
隨意行穿翠筱林,暗香撩我獨關心。遙看小朵不勝好,走近寒梢無處尋。未吐誰知膚底雪,半開猶護蕊頭金。老來懶去渾無緒,奈此南枝索苦吟。
相看轉覺此生浮,風月佳時不敢愁。鳥鵲星河千里夜,暗蛩涼宇一年秋。書回故國無黃耳,家遠清宵總白頭。還憶闌干秋水闊,謝公無客自登樓。
落日鷓鴣鳴,遙村送獨行。峰回看不見,望望有馀情。
桂水秋風高,扁舟過蘋末。西來佳公子,袖拂湟川月。公子芳年狐白裘,抱琴來訪丹山丘。云邊舉手笑相揖,淩云意氣橫清秋。高談雅論傾四座,自言曾到燕山游。雪中射虎隨飛將,原上呼鷹從列侯。酒酣馳向城南獵,騰身飛鞚輕一瞥。赤手獲得千年狐,路人縱觀誇勇捷。卿家嚴君誰得如,湘南昔日專城居。將門有將今復見,見此滄波明月珠。明珠白璧相照耀,知音更學絲桐妙。傳得吳儂《子夜歌》,彈為楚客《陽春》調。爾有吳越思,言之使我迷。罷琴惆悵孤月落,哀猿老樹臨雙溪。他年同泛山陰雪,聽爾琴中《烏夜啼》。
高秋日凄冷,且復閉門居。蟹壯輸芒后,醅香出榨初。霜籬存晚菊,臘甕作寒菹。更好山翁唱,陽春恐不如。
書院佛堂邊,頹垣嶺谷連。四時僧酒掃,千古儼高賢。立壁東萊毅,懸河子靜偏。眾流終一海,流淚考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