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劉君俞游華嚴寺謁文禪師 其二
靈山勝致古今同,
下種開花一線通。
峴首道安酬鑿齒,
江西馬祖對龐翁。
圓珠迥耀千淵黑,
滴乳微傾六斛空。
我有宿緣香火念,
閑來相與論幡風。
靈山勝致古今同,
下種開花一線通。
峴首道安酬鑿齒,
江西馬祖對龐翁。
圓珠迥耀千淵黑,
滴乳微傾六斛空。
我有宿緣香火念,
閑來相與論幡風。
靈山中的勝景古今相同,佛法傳承如一線貫通種下種子終開花。峴首山有道安與習鑿齒的酬對,江西馬祖道一曾與龐蘊居士論禪。佛性如圓珠映照千淵之暗,佛法似乳滴可解六斛煩惱。我早有與佛的香火宿緣,閑暇時愿與您共論幡動風動的禪理。
靈山:此處代指華嚴寺,借佛教圣地靈鷲山喻其莊嚴。
下種開花:比喻佛法的傳承與修行的結果,種因得果一線相貫。
峴首道安酬鑿齒:東晉高僧道安與名士習鑿齒曾于峴首山(今湖北襄陽)交往,傳為儒釋交游美談。
江西馬祖對龐翁:唐代禪宗馬祖道一與居士龐蘊常論禪機,體現禪門師徒的機鋒問答。
圓珠:喻佛性圓滿光明,如明珠照破黑暗。
滴乳:形容佛法雖微小卻能滋養眾生,化解諸多煩惱(六斛:古代容量單位,極言其多)。
幡風:典出《壇經》,惠能以“幡動非風動,仁者心動”論禪,此處指探討佛法妙理。
此詩為作者與友人劉君俞同游華嚴寺拜訪文禪師時所作唱和詩(其二)。創作背景或為宋代,作者借游寺之機,通過歷代高僧典故與禪意意象,表達對佛法的傾慕及與禪師論道的雅興。
全詩以游寺謁僧為線索,串聯古今禪門典故與佛理意象,既贊華嚴寺勝景,又表向佛之心,語言含蓄而禪意深濃,是一首融合山水與禪理的佳作。
西戎不敢過天山,定遠功成白馬閑。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
西風蕭蕭蘆葉黃,煙波萬頃莼鱸鄉。延陵季子幾年別,夢中歸鬢點吳霜。鳳凰池上青云客,每寫滄洲只盈尺。長空一色楓葉丹,老雁群翔秋月白。城東官舍少人過,枕前昨夜秋意多。篝燈起坐不能寐,手拂蒼苔牽女蘿。黃金筑臺天際起,遙望江南數千里。歸心便欲付微茫,并刀休剪吳淞水。
蒼狗白衣多變幻,土屋深沉藏不散。神龍有時飛汗漫,猶可相從雨霄漢。
彭孝子,情何悲,中心一念人誰知。白日思親中夜隨,夢中猶欲笞其兒。兒啼不勝親抱之,遽爾一見尋別離,覺后但覺心歔欷。心歔欷,亦何有,朝見鵬山之云自往來,暮見梅原之松郁巍巍。從問爾,山中云,恐親心所怡。又復爾,云中松,恐是吾親手自移。今雖不見吾親顏色,幸得睹此為我永慕之容媒。松常青青云楚楚,云不能言兮松不能語。彭孝子,有衣弗君著,有杯弗君舉。見君之容,聞君之音心已苦。相游亭上暮即歸,歸來惟有睡與癡。彭孝子,忠心一念人誰知。
春山撩亂水縱橫,點綴浮云暗又明。四海不無容足地,桃花深處好閑行。
年少為花愁。珠箔青樓。竹西歌吹古揚州。翠袖舞低楊柳月,醉倒還留。投老憶狂游。往事都休。繁華如夢水東流。飛絮落花春去也,白了人頭。
隴右奇才冠士林,萬言良策起予深。澤民致主傾丹懇,邀利沽名匪素心。我伴簿書無好思,君陪風月有閒吟。他年共納林泉下,茅屋松窗品正音。謝君千里遠相尋,傾蓋交歡氣義深。筆硯生涯無異志,金蘭氣味本同心。揮毫解賦登高句,緩軫能彈對竹琴。此去鱗鴻知有便,臨風無吝寄芳音。
不信顏比玉,翻成命如絲。燈前揮淚睫,促對可憐姿。
父死家亡母自經,可憐形影獨娉婷。奩金盡散橋初就,旅櫬無歸淚輒零。自分寒流沉白璧,誰從夜月見輜軿。一門三節人間少,安得穹碑與勒銘。
春來春去總匆匆,九十光陰臥病中。緩步也愁平地險,加餐不與去年同。生憎野草侵人綠,可惜殘花過眼紅。昨日鄰童偶相值,不知何處一衰翁。
人生須此會,何處問陰晴。動蕩乾坤氣,調和鼎鼐羹。公來山閣雨,天共主人情。未了鵝湖興,江城又殺更。
桂花已是上番香,楓葉飄紅柿葉黃。社日雨多晴較少,秋風晝熱暮差涼。檢點秋光莫問天,只從鴻雁見推遷。未霜楊柳老多病,既雨芙蓉美少年。秋風秋雨索人詩,云放千山翠色奇。重九數來還漸近,木犀開了不曾知。
每愧詩無古風調,背山樓閣曬花裈。稍知海若吞河伯,敢眩蹄涔一勺渾。小儒百窘似貧戶,薪及扊扅襦作裈。梓澤珊瑚許窺否,未多玉璞與金渾。
帝子華筵上客開,千金為壽在平臺。如何此日偏相憶,幾度同銜避暑杯。
黃涂亙東西,六龍駕天車。一馳濛泛間,百計無柰何。彎弓倚扶桑,抗手招陽戈。浮云徂我前,逝鳥鳴相過。鳳凰愁丹山,溟海日夜波。行行欲安之,念此紛滂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