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其一○
一氣偶暫聚,靈府含虛明。
至人遺世氛,妙靜無將迎。
索珠迷罔象,鼓琴有虧成。
淼淼千海波,全潮浮漚輕。
一氣偶暫聚,靈府含虛明。
至人遺世氛,妙靜無將迎。
索珠迷罔象,鼓琴有虧成。
淼淼千海波,全潮浮漚輕。
元氣偶然暫時聚合,心靈蘊含著虛靜光明。至人超脫塵世的紛擾,妙在寧靜而不刻意迎合或拒絕。像在迷茫中尋找寶珠,彈琴也會有圓滿與缺憾。茫茫千頃海波,整個潮水涌起的泡沫是那么輕微。
一氣:指元氣,古代認為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
靈府:指心。虛明:虛靜光明。
至人:指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遺世氛:超脫塵世的紛擾。
將迎:指迎合與拒絕。
索珠迷罔象:出自《莊子》,罔象是一種無形的狀態,在罔象中求珠,比喻難以把握。
鼓琴有虧成:彈琴時聲音有圓滿和缺憾。
浮漚:水面上的泡沫。
由于缺乏具體信息,推測此詩創作于詩人對人生、宇宙進行深刻思考之時,可能受到道家思想影響,在追求精神超脫、心靈寧靜的心境下創作。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至人境界的追求和對世事的達觀態度。其突出特點是哲理與意象融合,以自然景象闡述抽象道理。在文學史上反映了道家思想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一船明月秋江冷,曾與梅花有約來。誰喚雪溪回短棹,寧孤何遜莫孤梅。
擊梧桐,驚老鳳。戽九淵,縛獰龍。同不同,別有靈犀一點通。
試問春歸何處。紅入小桃花樹。同訪古章臺,把盞重聽金縷。休去。休去。應被好山留住。
黃華為鞠義無改,乙庵引經依古初。淵明佳色乃正色,自黃而外皆可誅。意嚴獨抱《春秋》法,此法評菊真腐迂。海濱歲歲菊尤盛,絢爛平淡態各殊。南推揚州北燕市,斗奇誇異良可吁。疏針闊瓣種數變,謬造名號堪笑娛。津沽稍早江南晚,穿街聯袂來吾徒。縱觀指點興未盡,返舍弄筆規韓蘇。乞歸一月繞籬下,卻避雄作艱追趨。移盆隨意淡相對,何用高論爭區區。
化工施巧在秋葩,琢就圓模瑩可嘉。著底香心真蠟色,似留賞客欲分茶。
故人猶念我,一笑向何人。老去唯佛祖,州閑如隱淪。殘年河朔雪,近臘水鄉春。何日相逢笑,天邊白發新。
躁妄伐天性,幽元養明神。如何嗇夫雄,喋喋忘苦辛。辯鉅恒若訥,辭多非吉人。君看桃李花,無為禍所鄰。
采采叢蘭花,美人隔江沚。褰裳涉其波,舟楫誰為理。回風動羅裳,日暮聊徒倚。安得雙鴛鴦,銜致篋中綺。
未衰前已得懸車,骨立清風八十馀。松竹最宜貧宅舍,江山遍照白髭須。
孤村微雨送秋涼,逆旅愁人怨夜長。不寐相看惟櫪馬,悲歌互答有寒螀。天寒滯穗猶橫畝,歲晚空機任倚墻。勸爾一杯聊復睡,人間貧富海茫茫。
晝繡蕭然似蓽門,經年鵬息素風存。安危正倚中臺切,繡斧今看詔墨溫。宦路玄黃棋局異,邊陲赤白羽書繁。憂時敢有龍文贈,不待封章請帝閽。
七星山畔列松杉,羽服棲霞雪一龕。人自世間來世外,洞從山北出山南。日邊五色迷晴靄,頂上三華粲夕嵐。仙去儒游真境在,一輪明月影寒潭。
云窗月戶。水秀山奇處。畫里二三千里路。一步哦詩一住。詩中卻也思家。寄來滿紙煙霞。辦了皇華事業,做成冷淡生涯。
老懶便幽靜,空庭步翠行。牽牛上籬落,斗雀下檐楹。斜照慳窗影,停云足野情。田園無限樂,夫豈為逃名。
杜曲無邊風露秋,甕頭酒熟了無憂。一詩連夜穿兵衛,略似齊城戰火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