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良上人歸天臺
片席然犀經水府,幾程登陸望霞標。
吟情晚日繁云合,歸路秋風密葉凋。
行道六時廬岳漏,浮杯千里浙江潮。
舊房宴坐觀空后,香積多年飯頓銷。
片席然犀經水府,幾程登陸望霞標。
吟情晚日繁云合,歸路秋風密葉凋。
行道六時廬岳漏,浮杯千里浙江潮。
舊房宴坐觀空后,香積多年飯頓銷。
乘一片船帆如燃犀般經過水府,經過幾程陸路便望見云霞標志的天臺。傍晚吟詩之情與繁云聚合,歸途中秋風使密葉凋零。修行者六時守戒如廬岳滴漏般嚴謹,如乘浮杯跨越千里感受浙江潮。回到舊居宴坐觀空之后,多年來在香積寺的飯食之感也頓時消散。
片席:指船帆,代指船。然犀:傳說晉代溫嶠燃犀角照水府。水府:神話中水中的府第。
霞標:指云霞環繞的山峰,這里指天臺。
六時:佛教分一晝夜為六時,即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后夜。廬岳漏:廬岳的滴漏,形容守時嚴謹。
浮杯:相傳高僧能乘杯渡水。
香積:香積寺,這里泛指寺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當時佛教盛行,文人與僧人交往頻繁。詩人可能在與良上人的交往中,有感于其歸天臺修行之事而創作此詩,表達對修行者的敬意和對佛教修行境界的向往。
這首詩以良上人歸天臺為主題,描繪其行程和修行生活。詩中融合自然與禪意,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體現了當時文人對佛教文化的關注和推崇。
端坐圓通微妙相,眾生眼里堆青嶂。曉來窗外聽啼禽,春風不在花枝上。
只消塵網豁眉端,縱被閑愁縛也寬。花事韻添朝芍藥,竹聲清絕夜瑯玕。燒香卻愛煙成篆,書句偏嫌字出闌。莫道日長炎熱苦,自知心骨本來寒。
夜泊大通港,迢迢數驛程。江流山欲動,潮長月初生。亂磧飛鴻影,虛檐警柝聲。此時雙闕下,兒女話燈明。
眉語兜歡,頰窩添笑,教人無那涼宵。鳳帷雙掩,香魂暗共釵搖。愛裊娜,作憨嬌。把云衣、縐折紅綃。翠鴛濃睡,防他夢醒,莫把鐙挑。前度暗咽瓊簫。怨春風夢遠,枕上遙遙。羅裙半幅,誤翻酒污難消。香篆冷,鈿云飄。好留仙、捻住纖腰。怕伊重見,眼波溜處,羞也么潮。
梅雪初銷臘酒香,嘉州屬縣且尋芳。
燕居不日擬靈臺,惟有依庸尚未恢。千古同心應不少,但能繼往自開來。
孫公墩在水南村,亂后重來已閉門。壁上殘詩猶可讀,令人還憶醉時尊。
十里湖山一草堂,年來歲月坐相忘。林間野鶴閒隨杖,檻外沙鷗欲近床。風雨夜迷和靖宅,煙花春滿杜陵莊。如何忽作青云別,三徑蕭條歸夢長。
天末涼生大火流,渚紅庭綠不禁秋。十年宕子游何處,不念閨中人獨愁。
休日頻來話夢馀,不成野穫且郊居。耕夫識字勞殊甚,兼授村童四子書。
昔在馮當世,起家冠倫魁。天衢躍群龍,轉見絕足才。馳譽塞四海,致身近三臺。凄涼城東宅,歲晚就蒿萊。古來用武地,編簡委塵埃。每見儒冠喜,況逢賢路開。祝君如馮公,決科亦崔嵬。終身可師法,正復在軻回。
高城巀巀山百堵,白日樹旗夜懸鼓,將軍戒嚴太守武。城下賊來,城上彀弩。樓軍轉石,城人負土。噫嗟嗟,城完家可全,城破家為虜。傳與城中人,但保城,莫閉戶。
單居寡灌悰,含悽即空館。瑤琴久絕御,架上殘書亂。愁緒紛無次,據案漫捉管。對影憐影只,約帶減腰半。恍恍坐如馳,一夕玄鬢換。
頭上寶冠牛戴角,腳下蓮華馬踏蹄。通身瓔珞皮毛債,歷劫風流輥水泥。
可是如來蜜印身,寶珠瓔珞散來頻。微塵世界花同碎,匝地天香品自真。斫樹何人留月窟,折枝無路問秋旻。故攜紅燭端詳處,一夕西窗最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