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館阮比部知衢州因歸建陽別墅二首 其一
再入蓬丘席未暖,飄飄又建隼旟行。
交朋莫惜河梁別,鄉曲初期晝錦榮。
竹箭波聲隨一棹,斧柯山色對雙旌。
子牟江海心應在,頻上高樓望帝京。
再入蓬丘席未暖,飄飄又建隼旟行。
交朋莫惜河梁別,鄉曲初期晝錦榮。
竹箭波聲隨一棹,斧柯山色對雙旌。
子牟江海心應在,頻上高樓望帝京。
再次進入史館還沒坐熱席子,就又飄飄然持著符節去赴任。朋友們不要惋惜在河梁分別,家鄉人原本期望你衣錦還鄉。船槳劃動,竹箭般的水波聲相隨,斧柯山的山色對著雙旌。你像子牟一樣心系朝廷,會頻繁登上高樓眺望帝京。
蓬丘:指史館,古代常將史館比作蓬萊仙境。
隼旟(sǔn yú):畫有隼鳥的旗幟,古代州郡長官出行時所用的儀仗,這里指赴任。
河梁別:指送別。河梁,橋梁,古人常在橋邊送別。
晝錦榮:指富貴還鄉的榮耀。
竹箭:形容水流湍急如竹箭。
斧柯山:山名。
雙旌:唐代節度領刺史者出行時的儀仗。
子牟:指戰國魏公子牟,他曾說“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后用來比喻心向朝廷。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從詩中可知,友人在史館任職不久,又要前往衢州赴任,詩人在友人離別之際寫下此詩。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文人之間的交往贈別較為常見。詩人可能與友人交情深厚,對友人的赴任既有不舍又有期待。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赴任,突出特點是用典和借景抒情的運用,使詩歌情感豐富且富有文化底蘊。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贈別詩的創作風格和情感表達。
寒日行白陸,朔吹揚飛塵。送客往廣陌,中情多苦辛。野云覆長路,孰識東西秦。臨發執前綏,愿為陳所因。瞻彼二黃鵠,淚下不能伸。
郿縣岐山側,萍鄉楚水潯。扶持有神力,惠愛在人心。往事歲年遠,高墳松柏深。自天鸞誥出,奕奕寵光臨。
空谷罕人跡,荔蔭當午濃。駐云窺石榻,落葉戲兒童。風送渡江雨,僧來入定鐘。幾番幽興在,渾欲忘歸蓬。
只惜工程一月馀,六經百子豈無書。他時會到難言處,糟粕還將問漢儒。
此情同有,鄉味濃于酒。一掬涼泉初近口,眉月依稀在手。風蟬漏夜鳴枝,無非笑我歸遲。爭及驟來山雨,澆頭只管催詩。
總道忘憂有杜康。酒逢歡處更難忘。桃紅李白春千樹,古是今非笑一場。歌浩蕩,墨淋浪。銀釵縞袂滿鄰墻。百年得意都能幾,乞與兒曹說醉狂。
傾蓋情偏好,臨歧意獨勤。使軺從此去,驛路到江分。揚子潮通海,鐘山翠入云。歸朝應顯秩,錦誥五花紋。
誰謂瓜土,而實其李。誰謂卵小,而犬其子。
黃檗山前水繞沙,春風吹石長靈芽。午窗落硙飛瓊屑,嗚椀翻湯涌雪花。日長燕寢無公事,忽憶故人云水邊。包裹甘芳慰幽獨,使君風味故依然。
君從山中來,復向山中去。長嘯謝人群,濁世不可住。夜雨長瑤草,晨風送鸞馭。以我一片心,掛向瑤臺樹。
尋真直到上清家,小藏峰頭對月華。仙分吾生應不薄,親承玉女飯胡麻。
人去石壇荒,當春瑤草芳。云連峰作構,磴盡石為房。流輩生何益,名山死不妨。飛泉盟自在,長與瀉琳瑯。
聞道無馀事,翛然百慮空。何心分彼我,無地著窮通。昨日青衿子,明朝白發翁。天機元自爾,不是故匆匆。
銀河有派九霄來,翻手為霖費一杯。風雨時聞橋下急,煙云元自曉天開。
吾憐張仲景,賣藥不論錢。白屋人偏起,青囊手自編。獺從針底失,蛇向壁間懸。欲識倉公姓,還憑太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