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覲道人歸故
跡寄浮屠教,心將汗漫游。無眠長達曙,卻立動經秋。
秘訣神仙授,靈苖洞壑求。誅茅探虎穴,投杖涸龍湫。
丹熟爐應冷,禪余室更幽。登山不累息,入夏亦重裘。
名已標真籍,身猶隱沃洲。逍遙訪巖穴,迢遞別林丘。
徧覽縉云境,還浮一葉舟。三千功欲滿,鶴馭恐難留。
跡寄浮屠教,心將汗漫游。無眠長達曙,卻立動經秋。
秘訣神仙授,靈苖洞壑求。誅茅探虎穴,投杖涸龍湫。
丹熟爐應冷,禪余室更幽。登山不累息,入夏亦重裘。
名已標真籍,身猶隱沃洲。逍遙訪巖穴,迢遞別林丘。
徧覽縉云境,還浮一葉舟。三千功欲滿,鶴馭恐難留。
行蹤寄托于佛教之中,心懷自在遨游天下的想法。常常無眠直到天亮,長久站立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秋天。神仙傳授給他秘訣,他到洞壑中尋找靈苗。鏟除茅草去探尋虎穴,扔下拐杖讓龍湫干涸。丹藥煉成時爐火應已冷卻,禪修之后居室更加清幽。登山時不用休息,夏天也穿著厚皮衣。他的名字已記載在仙籍上,但身體還隱居在沃洲。自由自在地尋訪巖穴,遠遠地離開了林丘。他遍覽縉云的美景,然后乘坐一葉小舟離去。三千功德即將圓滿,恐怕他就要乘鶴而去難以挽留了。
浮屠教:指佛教。
汗漫:廣泛,漫無目的,這里指自在遨游。
卻立:長久站立。
靈苖:即靈苗,指仙草。
誅茅:鏟除茅草,指開辟土地。
投杖:扔下拐杖。
龍湫:瀑布下的深潭。
真籍:仙籍。
沃洲:地名,在今浙江新昌東,為道家第十五福地。
迢遞:遙遠的樣子。
縉云:地名,在今浙江。
三千功:道家認為積滿三千功德可成仙。
鶴馭:指仙人乘鶴飛升。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道教修仙之風可能較為盛行。詩人送覲道人歸故,通過此詩描繪道人的修行生活,或許與詩人自身對道家修行的向往或對道人的敬仰有關。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覲道人,突出了道人的修行生活和超凡境界。其特點在于對道人的修行細節描寫生動,營造出神秘的氛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人們對修仙文化的關注。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秦皇開郡為桂林,古號名邦五嶺陰。 山琢玉簪攢萬疊,江分羅帶繞千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妾本錢塘江上住,花落花開,不管流年度。燕子銜將春色去,紗窗幾陣黃梅雨。 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輕敲,唱徹《黃金縷》。夢斷彩云無覓處,夜涼明月生南浦。
東山崔嵬不可登,絕頂高天明月生。 紅顏又惹相思苦,此心獨憶是卿卿。
西風吹謝花成泥,蜂蝶每向香塵泣。 情猶未了緣已盡,箋前莫賦斷腸詩。
欲題新詞寄嬌娘,風吹雨蝕半微茫。 我有相思千般意,百磨不滅銘肝腸。
飛短流長斷人腸,情懷惻惻每神傷。 惆悵玉人獨歸去,芳草萋萋滿斜陽。
柳眼低垂護墨池,菱花掩映遠山眉。 輸卿刀尺工挑錦,夜夜燈前借履綦。
明眸皓齒艷無雙,比擬圓月兩相仿。 惆悵嬋娟多寂寞,歡情只供一夜長。
愿與君結百年好,不惜金屋又藏嬌。 一似碧淵水晶宮,儲得奇珍與異寶。
湖水無風似鏡清,湖船日日送人行。 垂楊浪許關離別,有限長條無限情。
千古漣漪清絕地。海岱樓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廣寒宮闕人間世。 靄靄春和一海市。鰲戴三山,頃刻隨輪至。寶月圓時多異氣。夜光一顆千金貴。
溪面荷香粲粲,林端遠岫青青。楚天秋色太多情。云卷煙收風定。 夜靜冰娥欲上,夢回醉眼初醒。玉瓶未恥有新聲。一曲請君來聽。
雙雙鴛鴦戲蘋洲。幾行煙柳柔。一聲長笛咽清秋。碧云生暮愁。 鉤月掛,綺霞收。浦南人泛舟。娟娟何處煙明眸。相望徒倚樓。